
清涼寺瓷窯遺址,位于河南省寶豐縣城西20公里的大營鎮清涼寺村及韓莊村,占地面積100多萬平方米,是一處文化遺存保存較好、文化面貌最為豐富的窯址。從宋初到明代有500多年的燒造歷史,這里又是北宋五大名窯之首汝窯所在地,對我國乃至世界陶瓷史具有較大的影響。
一、清涼寺窯與汝窯
陶瓷界對汝窯汝瓷有兩種不同看法。一種看法認為,汝州一帶北宋至金代的青釉瓷統稱為汝瓷;另一種看法則認為,只有天青釉才是汝瓷。198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對寶豐清涼寺窯址進行試掘,發現10余件天青釉御用汝瓷,因其和傳世汝瓷一樣,所以認為汝窯就在清涼寺。但這次發掘并沒有發現燒造這些瓷器的窯爐和作坊,直到1999年至2002年在清涼寺村中發現燒造汝瓷的窯爐、作坊等遺跡,才確定了汝瓷中心燒造區。為了將汝窯汝瓷與其他青瓷有所區別,遵循考古慣例,結合文獻記載,我們將寶豐清涼寺窯址劃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燒制御用天青釉汝瓷的清涼寺汝窯,另一部分是汝窯燒造區以外燒制青瓷、白瓷、鈞瓷、黑瓷、白地黑花、白釉珍珠地和三彩等窯為清涼寺窯。清涼寺瓷窯址包含汝窯。

1、區域劃分、民窯區考古、汝窯考古
依據地形、地貌將清涼寺窯址劃分為4個區,一、二、三區為民窯燒造區,四區為汝瓷中心燒造區(即汝窯)。汝窯位于清涼寺村中、北部,面積約4800平方米。198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對寶豐清涼寺窯址進行試掘,發現10余件天青釉御用汝瓷,初步認為,汝窯在寶豐清涼寺。1998年年底,找到了汝窯燒造區。1999年至2002年,在汝窯中心區進行了4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800平方米,清理揭露燒制御用汝瓷的窯爐19座,以及作坊、澄泥池、釉料坑等多處重要遺跡,出土作坊具、窯具和瓷器等各類文物及標本近150萬余件(片),主要是出土了大量的天青釉汝窯瓷器,尤其是有些器類為傳世品中所未見。
2、汝窯汝瓷的燒造年代
在清涼寺窯址尚未發掘之前,故宮博物院陳萬里先生在《汝窯的我見》一文中,推斷汝州燒制宮廷用瓷的時間是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的20年間。汝窯址發現后,葉喆民依據文獻記載及大營鎮歷史沿革,認為汝窯的鼎盛時期在宋元祐元年(1086年)至宣和末年(1125年),即哲宗、徽宗時期。李輝柄提出汝窯就是官窯,燒造歷史大約始于政和元年(1111年)至北宋滅亡(宣和六年,即1125年),其間僅有14年時間。根據汝窯考古發掘的地層和遺跡的相互疊壓關系,汝窯的生產時間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青綠釉刻劃花為主,滿釉支燒的不多,支點較大,作不規則圓形。重要的是,在地層和窯爐內出土的錢幣皆是“元豐通寶”,證明汝窯的創燒時間不早于宋神宗元豐年間。第二階段,依據汝窯停燒前作坊內出土的一枚“政和通寶”錢幣,表明汝窯在宋徽宗政和年間還在燒造。由此可推定,汝窯的停燒時間在北宋末年。

二、汝窯考古新發現
2011年至2014年,為配合汝窯博物館遺址展廳建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對汝窯遺址區進行了3次發掘,發掘面積近2200平方米。揭露的主要遺跡有窯爐、作坊、過濾池、澄泥池、水井和灰坑等。出土一大批素燒器,與以往發掘不同的是素燒器占90%以上,成品器不足10%。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素燒器不少器形在御用汝瓷成品器中不見。除此之外,還發現一批“類汝瓷”和明代窯爐及瓷器,進一步豐富了清涼寺汝窯、清涼寺窯的研究內涵。
1、素燒器
汝窯遺址前4次發掘出土遺物以成品器為主,約占99%以上,素燒器占不足1%,這些少量素燒器多出現在金、元地層和灰坑內,極個別的出現在汝窯停燒前的作坊內。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器形在汝窯的成品器中不見,且流行于金代。2012年在清理展廳西墻地基時,發現了數十個素燒器堆積坑,出土素燒器約百萬件(片),其中有些堆積坑地層清楚、數量多、保存完好(如H32),坑內出土素燒器近8萬件(片),其中80%以上的器形在御用汝瓷成品器中不見。器形有仿商周青銅裝飾出戟瓶、長方委角托盤和有別于汝窯成品器中的圈足盒、花口水仙盆、碗、盤類器等。素燒出戟瓶、長方委角托盤出土數量較多,是這次考古發掘的主要收獲之一,考古發掘中尚未發現有成品器。仿青銅器出戟瓶、長方委角托盤,收藏家中有成品器殘件和完整器,皆認為出自汝州張公巷窯。過去陶瓷界認為這些素燒器是專為祭祀所用,沒有施釉成品器,現在看來值得進一步發現研究。就現有收藏界這些成器標本看,它的胎、釉與汝窯有著明顯差異,我們認為它不是北宋時期汝窯的產品。
2、“類汝瓷”
2014年,在距離汝窯中心燒造區最近的一個探方的地層和灰坑內,發掘出土一種青釉瓷器(2011年發掘也出土有少量此類青釉瓷片),不僅數量較大,而且堆積集中。從器形來看,此類瓷器明顯繼承了汝瓷的品種,有盤、碗、熏爐、瓶等,盤類約占出土量的90%,形體較大。這類瓷器釉色類似汝瓷,也有天青、青綠、卵青和月白,但釉色光亮,玻璃質感強,玉質感不及天青釉汝瓷,胎質細膩堅實,胎色灰白,少有香灰胎。這類青瓷既具有汝窯汝瓷的因素,同時也有汝州張公巷窯青瓷的某些特點,因出現在汝窯燒造區,為了和汝瓷、張公巷瓷有所區分,我們暫且將此種青釉瓷命名為“類汝瓷”。
3、元、明窯爐及瓷器
2014年,在汝窯中心燒造區東南部,揭露出元、明時期窯爐3座,作坊2處等遺跡和瓷器,也是本次發掘的新發現。這些窯爐形制、結構基本相同,皆為馬蹄形窯爐,形體較大,由煙囪、火門、窯床、火塘、窯壁、出渣道、出渣井7部分組成。其形狀與禹州神垕2013年發掘揭露的明代窯爐類似。其燒造的瓷器除少量滿釉比較精致外,都是輪制,比較粗糙;器形主要以碗、盤、罐等生活用品為主,釉色主要有黑、醬、黃等。殘次品堆積區位于汝窯燒造區的西南部。清涼寺元、明時期窯爐的發現,為進一步研究清涼寺窯的燒造歷史、窯爐形制結構演變過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三、新發現的年代與性質
近年來,為配合汝窯遺址博物館展廳建設,我們先后對汝窯遺址進行了3次考古發掘,大量素燒器和 “類汝瓷”青瓷的出土,是這幾次考古發掘的重要收獲之一,尤其是較多仿商周青銅禮器的出土,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關于它的年代是北宋還是金代,說法不一,我們根據地層、出土器物,結合其他資料,談談它們的年代、性質。
1、素燒器的年代與性質
1999年至2002年,汝窯中心燒造區先后3次發掘,面積近1000平方米,出土素燒器極少,可復原僅3件,器形是盆和盤,分別出現在汝窯汝瓷的成熟期地層(第③、③B層)和汝窯停燒前作坊的釉料坑(F1K3)內,由此表明在汝窯停燒之前已經開始采用二次燒成新工藝。就現有材料看,汝窯前期還沒有二次燒成技術。2012年發掘出土的這類素燒器比較集中的灰坑,位于元代層下,其中有不少素燒器的造型與劉家門窯址北宋末年、東溝窯址金代完全一致。該坑內伴出的白地黑花碗和黑釉凸線紋罐殘片等,為這批素燒器的燒造年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南宋官窯出土的仿青銅瓶類器模具、素燒器與寶豐清涼寺窯出土的模具、素燒器幾乎完全一樣。就現有的考古材料看,清涼寺窯出土的仿青銅素燒器不會早于北宋末年,至于私人藏成品器問題,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考古證據。這批素燒器皆模制,規整大氣,工藝復雜,多數是分段模制,粘合而成,其性質大部分應該是用來制作官用瓷器。
2、“類汝瓷”的年代與性質
“類汝瓷”集中發現于元代層下的灰坑和金代層堆積當中,北宋晚期層則僅發現少量典型的天青釉汝瓷,從地層關系來看,這種瓷器的燒造年代晚于汝窯汝瓷。從同地層出土遺物看,沒有發現晚于金代的遺物,故“類汝瓷”不會晚于金代。“類汝瓷”所居位置是汝窯中心燒造區域,繼承汝窯繼續燒造御用瓷器是正常之事;這批瓷器器形大,規整,胎質細膩堅實,釉色瑩潤,滿釉支、墊燒,根據以往判斷官用、民用的標準,應是官用性質,至于是北宋還是金代的官用瓷器,還有待于繼續發掘和深入研究。
3、元、明窯爐及瓷器性質
根據地層和窯爐、作坊的分布及出土瓷器的特點,這些窯爐是以家庭為單位制作民用生活用瓷的。

四、收獲與意義
三次考古發掘的主要收獲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素燒器的大量出土和“類汝瓷”器物的出土,初步整理后認為,遺跡遺物的年代相同,皆應是汝窯停燒后的產物,年代大約在宋末或金代早期。素燒器的大盤、花口盤、蓮花口盤,“類汝瓷”中均有出土,且大小一致,應該是“類汝瓷”盤的素燒遺物。仿青銅器的出戟瓶、長方形委角托盤、瓜棱瓶、荷葉形器蓋、花口盒、花口水仙盆等,在汝窯遺址發掘中沒有發現上釉燒成器。臺灣私人藏家收藏一件長方委角托盤成品器,釉色和張公巷窯出土的瓷器釉色相近,因此,有關專家認為是汝州張公巷窯的產品,這些問題還有待于張公巷窯的繼續發掘和研究。這些新發現必將為汝窯、張公巷窯、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的研究提供重要材料。二是明代窯爐及瓷器的發現,豐富了該遺址的燒造內涵,彌補其燒造歷史段的空白,對研究中原地區陶瓷燒造史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