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封窯位于河南嵩山腹地,登封窯燒造歷史十分悠久,據史料記載,登封窯創燒于唐初,興于晚唐五代,盛燒于北宋,一直延續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其工藝精道,品類豐富,裝飾獨特,是中原地區民窯系最具代表性的窯口之一,也是北宋時期陶瓷裝飾的集大成者。

一、地理范圍
據文物部門的考古發掘和調查,到目前為止,共發現了60多處古陶瓷遺址。這些發現的窯址主要位于登封市中南部,相對比較集中,大致可分為四個區域:一是白坪地區,二是宣化成莊地區,三是告城曲河地區,三是徐莊、鄭莊、李家門地區。這些遺址大都分布在潁河兩岸及其支流上,當地地貌為淺山丘陵地區,海拔大多在800米以下。

登封窯主要窯址分布示意圖
二、登封窯的工藝技法
1.釉色裝飾手法
有青、白、黑、黃、褐、花等多種釉色,以及劃花、刻花、剔花、繪花、堆貼、雕塑、鑲嵌等多種裝飾手法,尤其是白釉剔、刻、劃技法的綜合運用最為高超、純熟,可謂中原窯廠之典范。釉色、釉質與紋飾裝飾的搭配方面,更顯優雅脫俗,是為登封窯一大特色。由于登封窯燒成溫度偏高,所以釉色光澤亮麗,雖經歷千年歲月的侵蝕仍“面不改色”,依然如新。

宋登封窯白釉剔劃柳條缽

宋登封窯白釉剔刻花梨型壺
2.裝飾題材
就裝飾題材而言,約有4大類30多種。不同的器形選擇不同的紋飾,裝飾技藝齊全、題材豐富,非常注重圖案搭配和布局協調。構圖多以寫實為主,設計均稱靈活,一氣呵成沒有古板和拘泥,充分體現了人的隨意、自在、豪放。

宋登封窯白釉刻花罐淮陽出土
3.器形
登封窯品類齊全、器型豐富。從唐至宋,中原地區其他窯口所體現過的品種、器型,在登封窯幾乎都能找到。其特征可歸納為三類:一是佛教題材豐富,各種爐、缽、瓶等形制多樣,體現了嵩山地區佛教的興盛和影響。二是橄欖瓶造型獨特,形制端莊、大氣、流暢,集眾美于一身,體現了北宋審美藝術取向,也是登封窯的典型器具之一。三是酒茶實用器較多,造型別致,體現了宋代酒文化、茶文化的發達和興盛。

明登封窯珍珠地刻蓮花梅瓶
4.珍珠地劃花
陶瓷珍珠地劃花屬于一種工藝制作,它首創于晚唐密縣窯,北宋時流行于北方磁州窯系部分窯場 ,產品以登封窯最具代表性。這一技法,是將唐代金銀器的鏨金技藝,創造性地運用到陶瓷裝飾上,多用于裝飾缽、爐、瓶等器型。

宋登封窯珍珠地刻花雙虎紋瓶
登封窯珍珠地劃花瓷器主要有這些特征:胎色泛暗紅,或黑灰?;瘖y土較均凈細膩。線條填色赭紅、黑色為主。主題圖案通常以纏枝牡丹、人物、動物為主。纏枝牡丹的畫法筆筆果斷干練,葉形花瓣豐滿肥潤,觀之如新芽初萌,圓月破云;背景襯以密密麻麻且較大的珍珠圈,有一番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奇妙感覺。

珍珠地劃花的工藝過程:首先,工匠們將成型的瓷坯晾到一定程度,選用竹、骨、鐵等尖狀工具,在施有化妝土的坯體上先劃出主體紋飾;然后,在空白部分用管狀工具戳滿小圓圈;經晾哂,施釉,入窯燒制。后來這一工藝得到改進,先施一遍或兩遍化妝土;刻劃主體紋飾,點戳珍珠地;然后著色,即借鑒金銀器的鑲嵌技藝將色料嵌入刻劃形成的凹槽內,經過處理磨平再施釉。燒成后刻花線條和珍珠地呈現棕紅色,與白色化妝土形成反差,使器物裝飾顯得色調明快,富有變化。

宋登封窯珍珠地纏枝牡丹紋花瓣枕
珍珠地劃花技藝看似簡單,其實技術性很強,對坯體的干濕,戳點的手法、布局都有很高的要求。珍珠地上的小圓圈有多種規格,采用哪一種要根據器物的大小和主題紋飾的內容而定。登封窯的珍珠地布局排列疏密得當,自然均勻,渾然一體的“珍珠”靈動、活潑,富有生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登封窯的陶瓷藝人使歷史名瓷珍珠地劃花得到恢復,這種工藝又再次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宋登封窯珍珠地花卉油燈
登封窯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背景,成就了登封窯其獨特的燒造工藝和裝飾技藝,在中國古陶瓷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登封窯也為研究中國的繪畫和雕刻藝術提供了大量的寶貴資料。
從歷史角度,世界陶瓷看中國,中國陶瓷看中原。登封瓷是唐宋時期中原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窯口之一,其制作、裝飾及燒造工藝可謂中原地區唐宋時期民窯的縮影。

注:紅色區域為古陶瓷遺址

白地刻劃花執壺(原件藏于日本出光美術館)

登封窯珍珠地刻花瓶 北宋(960—1127年) 高40.5、口徑6.2、底徑9厘米


登封窯的青瓷處于鈞汝之間,似鈞似汝,鈞汝不分,且釉色既有鈞瓷的古樸厚重,又有汝瓷溫潤含蓄,被專家譽為兼鈞汝之美,且造型端莊,做工精美,工藝成熟, 已采用裹足支燒,年代又在鈞、汝兩大官窯之前,且在匣缽上施釉,施化妝土,材料上用瑪瑙石,應該對北宋末期的兩大官窯的工藝,產生積極影響。還有登封窯的 刻、印花青瓷,很接近耀州窯的風格。金元時期,登封窯雖趨衰落,但登封窯的鈞瓷胎體厚重,器型碩大,釉色斑斕,也很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