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diào)查時間為2014年11月25日,采集標本200余件。魯山段店窯位于魯山縣城北梁洼鎮(zhèn)段店村,是唐代著名魯山花瓷的產(chǎn)地。村子坐西向東,面臨小河,南界河溝,整個村子都處于古瓷窯遺址之上。村子西部和北部的田地及荒野上,匣缽、瓷片、窯渣等隨處可見,地表遺物較為豐富。產(chǎn)品品類豐富,自唐至金元連續(xù)不斷,是規(guī)模較大的綜合性窯廠。
白釉類
白釉類器物數(shù)量很多,產(chǎn)品種類復雜,且都為化妝土白瓷,即在胎體上覆蓋化妝土,再罩透明釉。在碗類器物的外腹部近足處及圈足部位,可以清晰地看到透明釉覆蓋白色化妝土的部位、透明釉沒有覆蓋到的白色化妝土部位及露胎部位三者在裝飾效果上的差異,施釉的部位色白而光滑,無釉的白色化妝土色雖白但不光滑,露胎的部位既不白也不光滑,胎色多為灰黃色、灰色、灰褐色。胎質不純,有雜質。
碗可分二式。

Ⅰ式:敞口,斜弧腹,圈足。外釉不及圈足,有的內(nèi)底及圈足有明顯的三個支燒痕跡(圖1)。
Ⅱ式:敞口,斜弧腹,圈足。碗內(nèi)底部刮釉一周,以便疊燒,外釉不及圈足(圖2)。

根據(jù)采集的殘缺標本,白釉罐可分三式,普通圓腹、瓜棱形腹及肩部帶系罐。系為扁條形系,置于頸肩之間。其他的白釉器物有白釉柳斗缽、白釉菊瓣盤、白釉盆、白釉柱狀高足爐等(圖3)。
黑釉類
黑釉標本較多,多為生活用具,時代跨越唐、宋、金、元。釉色漆黑明亮,有的表面呈油滴結晶狀。
碗有四式,形制與白釉碗類相同,皆為敞口,斜弧腹,圈足。
Ⅰ式:敞口,斜弧腹,圈足。與白釉碗Ⅰ式相同。
Ⅱ式:敞口,斜弧腹,圈足。碗內(nèi)底部刮釉一周,以便疊燒,外釉不及圈足。與白釉碗Ⅱ式相同(圖4)。
Ⅲ式:敞口微外侈,尖唇,斜腹,圈足,斗笠式。釉色或漆黑光亮,有的表面呈兔毫或油滴狀,或口部如醬色。
Ⅳ式:大敞口,淺斜腹,圈足,形制接近盤類。或稱連弧紋碗,施釉方法特別,采用蘸釉法,連續(xù)四五次或多次換不同部位蘸釉,形成器物內(nèi)外壁的黑釉分布如同下垂的弧形幕布多方連續(xù),而器物中部無釉露胎。蘸釉的次數(shù)與幾方弧形吻合,中間露胎的部位既形成了留白的裝飾效果,又在疊燒方法上提供了便利,可謂一箭雙雕。有的在內(nèi)底露胎的地方再點7個黑色的釉滴,組合成圓形一般的花朵,別有一番趣味(圖5)。
壺瓶類有體型小巧的黑釉葫蘆瓶,體型碩大的黑釉雞腿瓶。雞腿瓶為梯形口,短束頸,圓溜肩,肩部有一周無釉,其余皆施黑釉。

醬釉類
器類有碗、壺、瓶及器蓋等,碗與白釉類Ⅰ、Ⅱ式同。有的碗類外部及內(nèi)口沿一周都施醬釉,內(nèi)部施白釉。
白地黑花盆類
最長處13厘米。盆內(nèi)底部與腹部交界處用粗獷的線條,盆內(nèi)底部用較為纖細的線條描繪(圖6)。
珍珠地劃花瓶類
最長處13厘米。不是在地表可見的耕土層發(fā)現(xiàn)的,位于被挖掘的土坑內(nèi),殘片內(nèi)部可見胎體旋轉痕跡,劃花技法成熟、流暢,珍珠地排列較為工整,有較少的紋飾交叉(圖7)。
青釉、鈞釉類
青釉和鈞釉類瓷片較小,最長處不足5厘米。除了青釉斗笠碗口部可辨器形外,其他標本太小,器型難辨(圖8)。

器蓋
最大處15厘米。一蓋頂部隆起,無沿,頂上有一象鼻形(荷梗形)捉手,蓋面及內(nèi)部均沒有上釉,只有化妝土。另一蓋頂部隆起,沿面近平,子口一周無釉,其余施醬釉(圖9)。

窯具
有窯柱(直徑10、殘高26厘米,圖10-1)、碾磨器(擂缽,圖10-2)。碾磨器有的內(nèi)外無釉,有的器外黑釉、褐釉,胎質略粗,內(nèi)部布滿豎條、粗細不同的多組劃紋。凹底匣缽(口徑16、高7厘米)、直壁深腹的筒式匣缽,墊具有一面有三枚支釘?shù)膱A餅式墊餅、大小圓形墊餅(小圓墊餅直徑達16、厚不足1厘米)、三叉形墊具、帶釉的支具、墊圈、墊條等(圖10-3—圖10-8)。

從采集的標本可以看出,唐代的白釉、黑釉及黃釉標本較少,且多為碗、罐、缽類。宋金元時期的標本較多,主要釉色有白釉、黑釉、青釉、鈞釉、白地黑花、珍珠地劃花等。其中,白釉瓷器數(shù)量最多,且產(chǎn)品復雜。黑釉瓷器數(shù)量僅次于白釉瓷器,裝飾手法巧妙多樣,釉色漆黑明亮,有的表面呈油滴結晶狀態(tài)。青釉器物不多,但有的釉色接近汝窯釉色,彌足珍貴。器物以日用器為主,胎質堅細,多灰色、灰黃色、灰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