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州窯址:該窯址于2006年7月在德州方向機廠院內施工時發現。西據京杭大運河約100米,挖掘時出土了大量宋、元時期瓷盤、瓷碗,畫花瓷枕,以及加彩瓷人、執壺、瓷藍等物器。為研究宋、元時期瓷器的特征提供了大量的事物資料。”這是德城區2014年11月立的水泥碑上的介紹。
據德縣志記載:民國時期,一個農民在小西門(窯址區)撿到紅綠色小人一個,賣得200銀元,從此人們爭相挖掘;解放初期,有人在此處尋覓古瓷器,并有撿到后買了好價錢的傳說,從而出現了這里是:“德州窯遺址”的說法;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建農機廠時發現了瓷窯的遺址,挖掘出不少的宋代的瓷器,曾轟動過州城,幾乎德州人都知道農機廠的院里有宋代瓷窯遺址;1980年,此處又出土了一批瓷器和殘破瓷器,經文物專家確認,此處為宋金時期德州瓷窯的窯址。由于諸多的原因,沒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德州古瓷窯就成了一個懸案。
直到2006年7月,再次在此發現了窯址和部分瓷器。在省有關部門和知名專家的關注下,在德州召開了論證會,會上確立了此處就是:許多陶瓷專著中提到的、故宮博物院古窯的分布圖上標注的、宋代最先進的瓷窯——德州窯的窯址;
德州窯以燒制“釉上彩(紅綠彩)”而聞名于世。中國的“釉上彩”就始于宋代,是宋代最先進的制瓷種類之一。
德州窯是一座以生產民用瓷器為主的民窯。它以白瓷為主,也燒制黑釉、青花,紅綠彩等諸多品種的瓷器。德州窯憑借著運河有利的水運條件運土而來,采用當地豐富的柴草做燃料,匯集了定窯、磁州窯等多個窯的長處,燒制出了各個窯系的瓷器和一些藝術珍品。
德州窯系中國北方最大的窯口,它與淄博、磁州窯近似,但又有所不同。它能燒制如鈞瓷、耀州窯、定窯等北方窯的產品。也可生產龍泉、青瓷、湖田等南方窯的瓷器。它的產品幾乎囊括了,宋朝時所有的瓷窯的產品,在中國陶瓷史是獨一無二的。
德州窯它多用的是饅頭窯,這種窯與窯之間較密集、甚至相連結的瓷窯,利于通風、通火、節約燃料,并且能保證產品質量。所以,它所燒制的絞胎、刻、印、劃花瓷,以及白地黑彩、花瓷器等產品均受到人們的青睞。其中紅綠彩人物及絞臺瓷最具特色。德州窯的紅綠彩人物俑,被許多國外博物館收藏。
從德州窯的挖掘和出土的碗、碟、盤、燈等瓷器,為青花和紅綠彩等諸名的瓷器找到了生產之地,結束了這些名貴瓷器有物而無窯址的歷史。
德州窯的遺址,主要分布在尉署街、勝利街周圍(即現德州方向機廠附近),遺址占地約8.7公頃。現封存的德州窯遺址,就地處“德州方向機廠”的院里。
上世紀50年代初,這里位于古城墻的內側,再向東是個海子。古城墻在這里由東南斜向西北,過現迎賓路而進入原玻璃廠院內。這里的城墻上是德州著名的“鎮河閣”遺址。它幾乎與2012年,在迎賓路西出土的“回龍壩”遺址,在一個東西向的方位上。
古窯址的挖掘時,在它的附近還出土了一些銅鏡、大銅錢、銅盆、鐵鍋、圍棋、象棋等物品。這進一步證實了明朝之前,德州小西門外就是德州較繁華區域。

也說明:明朝在修德州磚城時,將該瓷窯的部分遺址壓在了城墻下。證明德州窯址主要發掘人李光雪先生,將德州窯興衰的歷史概括為:“從五代到宋朝再到元明,德州窯一路走來。最繁榮的時期在北宋,明永樂后基本覆滅。”是確切的。
德州古瓷窯,當年曾為德州做出了貢獻,將德州之名留在了在故宮博物院古窯址的分布圖上。只是明代后,人們逐漸的將其淡忘了,使這個瓷窯沉淀在了歷史的風沙中。
隨著德州窯的出土,又喚起了人們的記憶,使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德州窯,才得到了應有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