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林湖集我國瓷器的發祥地、唐宋越窯青瓷的生產中心及“秘色瓷”原產地于一身,在我國早期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據考古調查,上林湖環湖周圍有青瓷窯址近120處,分布區域為12.9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木勺灣、黃鱔山、荷花芯、狗頸山、后施岙、吳家溪、黃婆岙等處,可確認東漢、三國時期的窯址11處,南朝1處,唐代31處,唐-五代11處,唐-北宋17處,五代7處,五代-北宋27處,北宋10處。上林湖越窯遺址是我國目前燒造歷史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古窯址之一,展現了越窯從創燒、發展、繁盛至衰落的整個歷史軌跡,有“露天青瓷博物館”之稱,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自東漢晚期成功地燒制出青瓷器,至三國時期,上林湖的瓷業生產初具規模,形成了第一個興盛期。南朝時期上林湖窯場取得了匣缽裝燒的技術進步。
到唐中期以后,上林湖越窯成為當時“南青北白”格局中南方青瓷中的杰出代表。尤其到唐晚期,上林湖的瓷業生產進入最繁盛的時期,窯場數量劇增,制作工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精美完善的境界,產品的種類、造型、制作工藝獨步天下,還燒制出代表了當時瓷器工藝最高水平的秘色瓷,并受到了統治者的青睞,在上林湖設立“貢窯”和置官監窯,以便大量燒制秘色瓷供奉朝廷。五代時期,瓷業生產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制瓷工藝仍居諸窯之首。直至北宋中期,上林湖越窯瓷業生產規模依然龐大,但在工藝技術上開始出現停滯不前的跡象。
北宋后期,越窯開始衰落。南宋初期,由于朝廷征燒祭器等,越窯曾短暫地重現繁榮。但由于南宋朝廷在臨安設立官窯,加之其他因素,上林湖越窯最終逐漸停燒。
1993年至199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慈溪市文管會對上林湖荷花芯窯址進行了連續性發掘,揭露窯爐2條,并為其中長達40余米的唐代龍窯建造了唐代風格的保護棚。窯爐依山勢而上,由火膛、窯床、窯尾組成,最寬處近3米,窯床內的墊柱、兩旁的瓷片,生動展現了昔日的燒造場景。
鑒于上林湖越窯遺址獨特的歷史地位與價值,浙江省人民政府1963年將其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慈溪市政府于1987年批準建立了上林湖文保所。1988年,國務院將其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慈溪市和寧波市先后命名其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浙江青瓷窯址(慈溪上林湖越窯遺址、上虞越窯、龍泉大窯龍泉窯)等6個項目,被推薦申報浙江省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