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作為中國青瓷的發源地,其境內曹娥江兩岸古窯遺址星羅棋布??脊耪{查資料顯示,上虞有商至宋歷代窯址近400處,構成了完整而龐大的青瓷燒造體系,是我國惟一遺存古窯數量最多的縣市。這其中最著名的有小仙壇東漢青瓷窯址,夏家埠帳子山窯址,窯寺前青瓷窯址,大園坪東漢古窯址等。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小仙壇東漢青瓷窯址,位于上浦鎮石浦村四峰山東北坡,因分布于小仙廟祭壇周圍而得名。此窯發現于1974年,出土器物有缸、壺、罐等。器表拍印松杉紋、三角紋、窗欞紋、麻布紋、布格紋,或劃刻弦紋、水波紋等。胎質灰白,施石灰釉,色青灰,光亮勻潤。它的發現,把我國生產青瓷的上限提早到1800多年前的東漢,要比西方早15個世紀。
上浦夏家埠帳子山窯址為東漢窯址,其產品正是青瓷脫穎而出的例證。該窯址出土的瓷質軸頂碗,屬半自動成型機械陶車上的構件,這說明當時瓷器成型技術已從純手工操作前進了一大步。
上浦窯寺前青瓷窯址,分布于甲仗村周圍的寺山、立柱山等處,屬唐、五代古窯。該窯址遺物堆積豐厚,器形以碗、盤為主,另有碟、燈盞、壺、盅等,胎呈青灰或淺青灰色,采釉色大多青綠。
大園坪東漢古窯址位于上虞市上浦鎮石浦村的四峰山南麓,南距著名的小仙壇窯址約200余米。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組織專家于2004年底開始挖掘,共揭露龍窯2座,并獲取了大量瓷器標本。一號龍窯窯底、窯壁以黏土抹成,具有良好的燒結面,從火膛、窯腔等部分考察,此時龍窯較為成熟,有利于窯溫的提高和分布均勻,使窯溫提高到1300攝氏度左右,窯爐結構的成熟是瓷器得以誕生最重要的外因。二號窯結構完整,窯長4米左右,盡管規模較小,但豐富了對東漢龍窯的認識。在大園坪窯址出土的器物種類十分豐富,有碗、缽、洗、鍾、瓿、罍、五管瓶等,均為東漢晚期墓葬中常見的隨葬器物,且多數產品具有瓷器光澤、胎釉結合緊密、瓷胎硬度強、吸水率低的特點。這足以說明這些器物具備成熟瓷器所有的物理特征,從而確證了曹娥江中上游一帶是中國成熟瓷器的誕生地。
2005年1月7日,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正式向外界宣布:上虞大園坪東漢古窯址挖掘取得重大成果,其再次確證了上虞曹娥江中下游地區是世界青瓷的發源地,其燒制的青瓷器達到同時代巔峰,其制作的工藝代表了當時國內甚至世界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