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燒山窯址位于浙江省德清縣武康鎮龍山村,是一處西周末期至春秋時期燒造原始青瓷的古窯遺址。1984年在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中被德清縣文物工作者發現。 2007年3月至5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和德清縣博物館聯合組成火燒山窯址考古隊,對窯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近900平方米,揭露窯床3條、灰坑10多個。
器物器型豐富
火燒山窯址器物成型方法有輪制、手制和泥條盤筑法。該窯址產品豐富,器物造型與同時期的陶器有了明顯的不同,逐漸具有了自身的風格。從器類上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飲食器,主要有碗、盤、罐、水盂、缽、盆等;另一類是仿青銅禮器,如卣、鼎、簋等。鼎的肩部設兩對稱的倒“u”形絞索狀绹耳,腹部剔刻細密的錐刺紋作裝飾。簋的腹部設扉楞一對,或并有一對對稱倒“u”形絞索狀绹耳,施青褐色釉。
器物裝飾工藝
火燒山窯出土器物紋飾多種多樣,有與同期青銅器相似的云雷紋、勾連紋、水波紋、S形紋、錐齒紋、絞索狀紋等。器物裝飾手法多采用刻劃、拍印、堆貼等工藝。該窯大部分產品釉色佳,器形規整,部分器物裝飾紋樣復雜。
火燒山窯西周晚期、西周末期的產品種類多、器型復雜、裝飾繁縟,釉色極佳,仿青銅禮器產品及繁縟的紋飾較為多見。春秋早期是火燒山窯址的鼎盛時期,產品種 類豐富、制作精美,裝飾有大量的紋飾,并且釉色較佳。仿青銅禮器的器物主要見于此期,腹部往往裝飾有繁縟的紋飾,主要有:勾連云紋、細亂云紋、雙勾線 “S”形、云雷紋、對稱弧形紋等。紋飾個體較大、風格粗放、排列雜亂,且常見重疊拍印的現象。春秋中期以后仿青銅禮器的器物基本消失不見。紋飾無論是數量 還是種類均銳減,基本僅保留罐上的對稱弧形紋和部分碗上的縱向細密水波紋兩種,風格細密、排列整齊有序,重疊拍印現象較少見。
器物裝燒工藝
火燒山窯址在燒造技術上,未發現墊具,部分器物底部粘有極厚的砂層,當為直接將器物置于窯床上。從春秋早期后段開始出現間隔具,但數量極少,春秋中期前段大量發現,主要是一種近似于圓錐形的托珠,三個一組使用,春秋中期后段以后則又基本消失不見。
最早純燒原始瓷的窯址
浙江是原始瓷的重要產地,專家表示,火燒山窯址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處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原始瓷窯址,也是目前已發掘的最早的純燒原始瓷的窯址,揭露了屬于龍窯的窯床遺跡,該窯址不僅是迄今發掘的全國唯一一處最早利用山坡斜度筑窯燒制原始青瓷的窯爐遺跡,還可能是向成熟龍窯過渡階段的形態,填補了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段空白,為探索成就中國瓷器輝煌的龍窯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證據,也對于探索中國早期青瓷的燒造技術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