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黑并重 德清窯址
德清窯,位于湖州市德清縣,為古窯址,燒造青瓷的同時兼燒黑瓷,并以黑瓷聞名天下。所燒黑瓷和青瓷,造型大體相同。德清窯燒造品種頗為豐富,產品有碗、碟、盤、耳杯、盤口壺、雞頭壺、唾壺、虎子、香爐、罐、盒、燈和盞托等,造型風格與婺州窯、越窯相似。特色產品有直筒形小蓋罐、扁圓形蓋盒和茶盞、淺盤形盞托配套的新型茶具等。
隨著近幾十年來兩次大型文物普查和省內外考古部門進行的多次專題性調查及考古發掘,發現各時期窯址100多處,其中夏商至春秋戰國時期原始瓷窯址70余處,東漢至隋唐時期瓷窯址20余處,為德清窯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實物資料。從考古發掘資料也能看出,德清窯創燒自夏商,歷經兩周、漢、六朝,直至唐宋,擁有一千多年的燒造歷史。
自商周至唐宋的一千多年間,德清窯歷史發展情況如何呢?德清窯各時期燒造器物種類主要有哪些呢?據德清縣博物館研究員朱建明介紹:
德清歷史悠久,春秋時先屬吳、后屬越。秦漢時先后屬會稽郡、吳郡。置縣始于東吳孫氏初平三年。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陶瓷生產一直是這一帶地區的主要手工業,這種傳統工藝的世代相傳和積累,是德清窯形成的歷史條件。

商周時期的德清窯以生產原始青瓷為主,窯址有近二十處,其中火燒山等八處保存較好。商周時期德清窯原始瓷器型主要有罐、盂、缽、豆、盤、碗、盅、洗、瓿等。
戰國時期,無論窯場范圍、數量,還是青瓷的質量都達到了鼎盛時期,窯址有馮家山、南山、亭子橋、下陽山、雞籠山、塔地里、前埠、窯塢里等30余處。產品除有碗、盤、盅、缽、洗、盂、罐等日用器外,還有豆、鼎、尊、瓿、匜、鐘、錞于、懸鈴、懸鼓座等仿青銅禮樂器最引人注目。戰國青瓷無論是瓷土加工技術、成型技術、裝飾技術、配釉技術、窯爐與裝燒技術都為浙江青瓷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西漢時期的窯址很少發現,但從墓葬中大量出土器物來看,器型以鼎、瓿、壺、盒等為主,這些被稱為高溫釉陶的產品應是德清本地燒造的。德清窯發展到漢代,除了原料質量得到改善以外,窯溫的提高和燒造技術的進步也很明顯。

兩晉時期德清窯窯址有大峰塢、小峰塢等窯,主要生產罐、壺、碗、缽、洗、盤、燈等,制作講究,造型規整,胎質細膩、施釉均勻。器物裝飾以弦紋、斜網紋為 主,與同期其他窯口類似。東晉時期德清窯在燒造青瓷的同時還大量地兼燒黑瓷,黑瓷釉層較厚、釉面滋潤、釉光閃閃,可與漆器相媲美。由于黑瓷深受人們的喜愛,故產品遠銷到浙江、江蘇的許多地方,甚至到遙遠的四川。
隋唐時期窯址有二十余處,其中以墅元頭窯等十四處保存尚好。在這一階段,德清窯的早期器物還保存了六朝器型遺風。盤口壺盤口縮小、器形修長,頸部用凸棱、折棱作裝飾。雞首壺制作簡略、與六朝時期雞首壺引頸高冠、再配以龍柄的優美造型相比已大為遜色。這一時期已少量出現注壺,看來雞首壺是被注壺替代的。作為飲具的杯類,形式多樣,因疊燒時置于頂部、內底無墊痕,可見人們對它的喜愛。這一時期,所有器物除施以青釉或黑釉以外,青瓷器多見褐色點彩、條彩作裝飾。晚期碗類已作撇口、斜直腹、底大,有的底足中心挖去,并出現了劃花作裝飾,開浙江中唐玉璧底碗先河。耐人尋味的是,德清窯接近中唐之時突然停止了生產。
德清瓷業經過了中唐至五代的沉寂,在兩宋時期又得到了恢復,有窯址十余處。器型有壺、罐、盤、碗等,并以生產被稱作“韓瓶”的數量為最多。同時已兼燒一部分黑釉茶盞、形態與其他窯口相同。此期產品與德清窯傳統工藝無承接關系。
近年來考古發現證明,德清窯自東漢創建以來直到唐代,瓷業生產延續不斷,是我國又一個自成體系,歷史悠久的瓷窯。德清窯的出現與德清早在商周時期創燒原始青瓷的歷史條件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