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源遠流長,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先后就已經制造和使用陶器了。從商周時期,原始青瓷的發明,到東漢成熟青瓷的產生,經歷唐宋的發展,直至明清制瓷業的繁榮,中國制瓷業由陶到瓷,由粗到精,由單色到多彩,走過了漫長的發展道路。
據考古資料表明,成熟的瓷器出現于東漢時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江南瓷業獲得迅速發展的時期,東起東南沿海的江、浙、閩、贛,西達長江中上游的兩湖、四川等地都相繼設立了窯場,分別燒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
雖然北方地區制瓷業發展較遲,但在山東、河北等處也發現了青瓷窯址。在晉書《字林》中第一次出現了"瓷"字。同時,贊譽瓷器的詩詞歌賦也出現了。
甌窯:在今浙江溫州一帶,漢代已燒造原始瓷器,至唐宋時期成為浙江境內僅次于越窯的青瓷 瓷窯。

五代甌窯青釉瓜形帶蓋曲流壺
余杭窯:在今浙江余杭,故名。是繼德清窯之后發現的又一處早期黑瓷產地。窯址共發現兩處,所燒器皿與德清窯近似;黑釉雞頭壺地面遺留較多, 有大中小三種形式,當時產量較大。
婺州窯:在今浙江金華地區,唐屬婺州,故名。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始燒于三國,唐宋時窯場擴大,成為著名的青瓷生產地區。
德清窯:因地在浙江德清縣,故名。窯址在德清縣境內已發現幾十處之多,是以黑瓷與青瓷兼燒,以青瓷為主而以黑瓷聞名的古窯場。是浙江地區最早發現黑瓷產地之一。燒造歷史較長,上溯商周,歷經漢、六朝直至唐宋,影響很大。

東晉 德清窯雞首雙系盤口把壺
鄞縣窯:在今浙江鄞縣,故名。已發現小白市、沙葉河及郭家峙三處,以小白市窯歷史為早,燒瓷在東晉、南朝時期;另兩處均為五代、北宋時期。造型、紋飾及支燒方法與余姚上林湖越窯極其近似,所燒瓷器多供吳越王錢氏進貢之用。
龍泉窯:在今浙江龍泉縣,故名。創燒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進入鼎盛階段,到明代中葉以后漸趨衰落,以燒青瓷聞名于世。

宋代龍泉窯瓷器梅子青五管瓶
官窯:宋室南渡后,在臨安(今杭州)另立新官窯,先置修內司官窯,后立郊壇下官窯,修內司窯址迄今尚未發現,現已確認的只有杭州烏龜山郊壇下官窯一處,專燒青瓷。
武義窯:在今浙江武義,故名。文獻未見記載,近年經調查在境內發現青瓷窯址數十處,絕大部分均屬宋代,燒瓷以碗較多,碗里多刻花蓖點紋裝飾,外部刻復線紋,這類碗盛行于宋元時期,在浙閩瓷窯發現最多。元代遺址多燒龍泉釉盤碗,器里中心多印陰紋花 卉,偶有帶八思巴文者,為數不多。
西山窯:在浙江溫州西山,故名。燒造時代五代、北宋、青瓷。胎色灰或淡青白色,質較細膩。釉層肥厚,以淡青為主,少數開片。裝飾以刻劃蓮瓣紋為主。

西山窯青瓷
吳興窯:在浙江吳興,故名。為東晉唐宋瓷窯,胎色呈灰白,器物以平底居多。青釉釉色內呈黃色,有的在釉上加褐色,釉有開片。
象山窯:在今浙江象山,故名。據明清著錄謂燒白瓷,似定窯瓷器而粗;經查,判明唐已燒青瓷。遺址面積不大,遺留標本不多,所燒以盤碗為主,直口平底碗的造型與浙江麗水、吳興、余姚等窯相同,屬唐代前期流行式樣。
富盛窯:因窯址在浙江省紹興縣富盛而名。是戰國時期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同窯合燒的窯場,這類窯場分布在紹興市、肖山市一帶。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雖同燒一窯,但產品迥然不同。

富盛窯瓷器
黃巖窯:在浙江省黃巖市而名。時代從東漢 到唐宋都有發現,以青瓷為主。
紹興窯:在今浙江紹興,故名。已發現窯址兩處:一在富盛區長竹園一帶,時代屬春秋戰國,遺物有原始瓷碗缽等器,器里有螺旋紋,是浙江早期窯址之一;一在下蒲西一帶,出土罐壺等遺物多印有帶狀網紋及鋪首裝飾,具有吳、西晉時期特征。
蕭山窯:地在浙江省蕭山市,故名。燒造時代上至春秋戰國下到東晉。東晉窯址于1954年發現,以燒造青瓷為主。胎色灰,碗盤為平底足有支燒痕。器物以盆、碗、盂等大口器為多。
麗水窯:在今浙江省麗水市而名。屬龍泉窯系統,已發現窯址堆積二十余處。主要燒造年代為元代。瓷質較粗。釉有青釉、灰青釉、黑釉?;仪嘤缘挠陨咏扒?。
泰順窯:在今浙江泰順,故名。燒青白瓷,復燒窯具口大底小,是完整的整體,裝坯時先裝小器,依大小可裝九件,上面一件口徑最大。所燒器物釉色偏灰,器里有簡練的刻花紋飾。
慈溪窯:在今浙江慈溪杜湖濱湖地帶,故名。為新發現的一處青瓷產地,與余姚毗鄰。產品以壺灰較多,壺有多種式樣,腹部多有刻花與劃花裝飾,肩部多帶雙系,系面也有多種紋飾;釉色多呈青灰,色調特殊,但瓷質松脆易破。

慈溪窯瓷器
東陽窯:在今浙江東陽,故名。六十年代發現窯址九處,七十年代后期又續有發現。始燒于唐而終于宋,其地屬婺州,所燒瓷器屬婺州窯系。
寧波窯:在今浙江寧波,故名。已發現郭堂岙、云湖及小洞岙三處窯址,以郭堂岙窯燒瓷歷史最早,東漢后期即燒青窯、黑瓷,與上虞、小仙壇窯近似。
哥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哥窯多仿三代銅器式樣,釉開片形如冰裂,紋片呈黃黑二色,因有金絲鐵線之稱。傳世品較多,多收藏于故宮博物院。龍泉窯經多次調查與發掘,迄未發現傳世哥窯標本,哥窯是否屬于龍泉窯系統的問題還有待于證實。

宋 哥窯青釉貫耳瓶 北京故宮藏
江山窯:江山窯在今浙江江山,故名。燒瓷從宋代到清代,因地距江西較近,受景德鎮、南豐兩窯一定影響。瓷器燒制于宋至明代。燒青白瓷,兼燒青釉和少量黑釉制品。
上虞窯:在今浙江上虞,故名。已發現窯址達三百處以上,是國內發現窯址最多的縣。燒瓷自東漢迄于宋。
臨海窯:在今浙江臨海,故名。共發現窯址兩處,均燒青瓷,一在五孔岙,燒瓷在南朝到初唐之間,所燒瓷器以碗為主,屬越窯系。
秘色窯:即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的浙江余桃上林湖越窯。秘色之名始見于晚唐徐寅的《貢余秘色茶盞詩》,唐人對此未加注釋;南宋趙德麟《侯鯖錄》釋為:“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

唐代五瓣葵口凹底深腹秘色瓷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