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最能代表龍泉釉色之美的是大窯,最能代表北宋五代早期龍泉窯的是金村窯,最能代表哥窯官窯的是溪口窯。那么,最能代表龍泉窯裝飾手法的就是安福窯。但很少人知道安福元明龍泉窯的真實面貌。

安福窯
明弘治七年(1494年)成書的陸容《菽園雜記》記載:“青瓷,初出于劉田(今龍泉大窯),去縣六十里。次則有金村窯,與劉田相去五里余。外則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綠繞等處皆有之,然泥油精細,模范端巧,俱不若劉田。”可見,直到明中期,安福窯仍在燒造青瓷。

安福村現屬龍泉市東部的安仁鎮管轄,離龍泉市區不到20公里。該村位于通向甌江的龍泉溪南側,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比較優越,溪流兩旁林木茂盛,瓷土儲藏蓄藏豐富,為燒瓷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和瓷土,也為瓷器沿甌江水路輸往溫州、寧波提供了便利的水運通道。

安福窯標本
安福窯包含了安仁一帶的窯口,雖然釉色一般,但不凡有精品。從安福至安仁口的仙宮湖畔,散布著大大小小的龍泉青瓷古窯址二十幾處,均系宋、元、明時代的古窯場,當湖水退落,被湖水沖刷過的古窯址就顯現出一堆又一堆的古瓷片,蔚為壯觀,讓人們恍如看到甌江兩岸瓷窯林立、煙火相望,江中運瓷船舶往來如織的繁華景象。這里的許多瓷片,釉水可以與大窯相比。

元明時期龍泉安福窯產品釉色雖不如大窯青瓷晶瑩滋潤,但在瓷器裝飾紋樣技法上似勝其一籌。這一時期,安福窯青瓷裝飾技法多樣,包括刻花、印花、貼花、露胎、鏤雕等,裝飾技法更趨完善,圖案精美而多樣化。安福窯元明時期生產的青瓷主要銷售對象為普通百姓,所以題材不受約束,更富民間藝術特色。這一點,從許多瓷片和完整的器型中可以得到印證。

青釉雙系翻口瓶 安福窯出土
元明時期龍泉安福窯常見的紋飾植物類紋飾有菊花、蓮花、牡丹、蕉葉、月季、桃花、梅花、秋葵、蘭花、靈芝、芙蓉、枇杷、桃子、水草、松、竹……
動物類紋飾有龍、鳳、魚、羊、鹿、龜、馬、猴、蜜蜂、蜻蜓、蝴蝶、知了、十二生肖……
其他類型:帶有宗教和吉祥寓意的雜寶紋、八卦紋、錢幣紋等。

五代青釉雙系瓶 安福窯出土
也許是因為元明龍泉工匠成長于深山綠水之間,他們所見到的花草魚蟲、飛禽走獸皆可創作入瓷。據說當年陳萬里先生在龍泉看到宋元龍泉窯雙魚洗上有很多魚的形象好像從未見過,后來在龍泉老百姓家中,餐盤里盛放的魚與瓷器上的魚極其相像,所以龍泉瓷器上的魚紋很可能就模仿自龍泉本地土生土長的品種。

圓把罐 把壺 安福窯出土
總的來說,安福地區窯址窯口眾多,產品多樣,安福窯青瓷紋飾多為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也融合了佛教、道教吉祥題材。面對豐富多彩的龍泉安福窯青瓷紋飾殘片,我們注意到,在國內的古墓葬或古遺址中很少有同類品出土。那么,這些紋飾精美的元明安福窯青瓷當時又銷往何處呢?據說在菲律賓曾有安福窯青瓷出土,也許安福窯的精制產品是專門用以外銷的外銷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