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永嘉馬鞍山龍泉窯遺址考古發掘獲重要成果






[日期:2021-01-09] 來源: 考古中的國  作者:梁巖華 周圣玉 陳蓬蓬 [字體: ]

      2020年12月22日,在浙江省年度考古發現匯報會上,永嘉馬鞍山龍泉窯遺址考古發掘從全省18個入圍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2020年度浙江考古十大重要發現獎。

      永嘉馬鞍山窯址考古發掘是配合省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杭溫高鐵而開展的考古發掘項目。受浙江省文物保護考古所委托,報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在市、縣文物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永嘉縣文物館從4月中旬開始進場挖掘,經過半年多的野外考古發掘和初步整理,順利完成任務,于12月下旬正式收工。

      本次揭露面積近230平方米,清理出龍窯1處(3條)、儲泥池1個,清理產品廢棄堆積1處,獲得了數千件產品和窯具標本。

      馬鞍山窯址是甌江下游北岸的一處元代龍泉窯遺址,位于永嘉縣三江街道南岙村馬鞍山東南山麓,西距諸永高速溫州北收費站1.7公里。窯址北面約500米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坦頭窯址。山南有羅溪河自東向西蜿蜒流過,匯入楠溪,交通便利,風光毓秀。馬鞍山龍窯沿山坡而建,窯頭朝南,前低后高,窯頂已坍塌,殘存窯床及部分窯壁、窯尾。

      窯床前部因被現代墳疊壓而未發掘,僅揭露中、后部。龍窯底部有連續使用形成的多個燒結面,后期修窯時仍沿用前段窯身,僅將窯尾縮短而形成漸次收縮三條窯尾。早期窯床最長,殘長34.6米,寬2.1~2.3米。兩側窯壁用紅磚錯縫磊砌,尾部窯壁大量使用匣缽砌筑。前段窯壁保存差,殘高0.2~0.6米,尾部保存較好,高0.5~1.5米。在窯床兩側分布多個窯門,門寬約0.5米。

      窯尾設有排煙室,排煙室由前后兩排擋墻與兩側窯壁圍合而成。寬同窯室,進深約0.2米。前排擋火墻下開8個煙火道,以便窯內煙氣進入并從排煙室頂部排出。窯床中部東側有作坊遺跡,殘存圓坑狀儲泥池一個。池壁用匣缽圍砌兩圈,圜底以塊石鋪墁,內徑1.1米,深1.3米。

      窯址產品以日用器為主,器類包括盤,碗,盞、盅、洗,小口罐,高足杯、蓋盒,爐等,圈足底部通常不作斜削處理。裝飾紋樣豐富,常見紋飾有蓮花、菊花、葵花、梅花、蘭花、卷草、雙魚、龜、雜寶、八卦、弦紋、棱線紋等。在碗、盤、盞等的外壁口部下方常見3~5道細弦紋,弦紋上等距離點綴多組短斜線裝飾,略似五線譜,具有典型的元代特征。

      蓮花、菊花也是本窯址最常用的題材,刻畫、印花皆有,梅花則往往貼于盞底心。相對盤、高足杯底心嚴謹刻劃的蓮花紋,蘭花的豪放更為走心。在盤的內底或盞的內壁、底刻劃蘭花,數片蘭葉簇擁著花枝偏于左側,花枝向右欹側,花瓣肆意舒展綻放。章法巧妙,線條蒼勁圓秀,張力飽滿,讓畫面釋放出旺盛的生命力。蘭花深受歷代文人喜愛,蘭花入瓷較晚且多見于彩繪,刻寫蘭花紋似不多見。

      裝飾技法除刻劃花外、印花、貼花、模制兼施。蓋盒、小口罐均為模制。蓋盒的盒蓋與盒身分別模制。蓋平頂上模印花卉,外緣及盒底外壁模印棱線紋,棱線上有密集的顆粒狀或竹節狀結節,模仿出血蛤貝殼瓦楞狀的放射肋。血蛤是深受東南沿海人們喜愛的美食,肉質鮮嫩可口,據說有補血之功效。在盒的外緣點綴結節既顯精致,又可防止手滑。讓人想起老式蛤蜊油,頓生懷舊之情。

      這種細微處的設計極具匠心,成為本窯址的特色裝飾。小口罐則自中腹拆成上下兩段分別模制,再粘接成器,內壁常見指壓旋痕。馬鞍山窯址的窯具有匣缽、間隔具和支燒具三類。匣缽又分凹底和平底兩型,間隔具有碟形墊托、缽形墊托、餅形墊托等多種,支具主要為直桶狀匣缽。產品精細一類產品如部分盤、洗、盞等多見一匣一器單件裝燒,普通盤類亦見一匣內多件疊燒。一些盤類外底出現刮釉澀圈,底部使用碟形墊托。部分碗、盅及盤內底刮釉,套燒爐、盒、小口罐等小件。

      從產品器形及裝飾風格等方面判斷,窯址年代為元代中晚期。堆積中出的一件碗底殘件上寫有干支紀年“己□仲冬”,□內文字僅存小半筆畫,初步觀察為“未”字,元代己未年即延佑六年(1319),為元代中期。目前考古人員正聯系科技保護專家,設法對該標本上的筆畫痕跡進行OTC斷層或X-ct掃描,以最終確定字跡。

      龍泉窯在北宋時就開始對外輸出。南宋時期,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特別是粉青、梅子青釉產品的創燒成功,龍泉瓷深受世人喜愛,國內外銷量大增,龍泉窯業得以空前發展,迅速擴張到東泉東區以及溫州的永嘉、泰順、文成境內。

      13世紀后期,橫跨歐亞的大帝國元朝的建立,大大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龍泉青瓷更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貿易商品,因瓷器體沉且易碎,適合水運,溫州的甌江、飛云江成為當時最繁忙的貿易航道之一,溫州港作為沿海重要港口也越來越受到世人關注。溫州古代造船業歷史悠久,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南宋時兩浙的造船業主要集中在杭州、明州(寧波)和溫州。發達的造船業為溫州港的繁榮提供了便利條件。

      宋代知州楊蟠曾在《百詠永嘉》中贊嘆溫州“一片繁華海上頭”。為了加強外貿管理,南宋初年溫州設有市舶務,元早期設市舶司。雖然不久后(元至元三十年即1293年)即并入慶元(寧波),但元貞二年(1296)時周達觀仍可從溫州港開洋前往真臘(今柬埔寨),印證了元代溫州港的重要地位。

      馬鞍山窯址若干產品均可在東南亞、西亞、日本等地以及沿海多地沉船打撈的器物上找到蹤影。特別是印花小口罐,在馬鞍山窯址中占比最大,這類小罐在東南亞等多地發現數量非常多,亦多見于太倉樊村涇元代倉儲遺址、平潭大練島沉船及韓國新安沉船中,而國內則少見出土,為典型的外銷瓷品種。由此可見,馬鞍山窯場產品除部分滿足本地需要外,主要銷外海外。

      1988年發現于洞頭后垅港的龍泉瓷窖藏,出土元代龍泉瓷器50多件,當是等待裝船的外銷貨物。作為元代龍泉窯外銷的重要港口,溫州港的繁華景象隨著元朝統治的結束而陷于沉寂。明代實行海禁政策,對外貿易大幅萎縮,除泰順個別窯場以外,溫州境內以外銷為導向的龍泉瓷窯場全面停燒。

      馬鞍山窯址是甌江下游地區發掘的首座龍泉窯遺址,產品質量頗佳,并有自身特色,為研究龍泉青瓷生產與貿易提供了新鮮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作者:梁巖華、陳蓬蓬 溫州博物館;周圣玉 永嘉文物館)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