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夏柯家沖窯大規模考古發掘之后,繁昌窯又一重要窯址駱沖窯發掘日前取得重大進展。考古人員在駱沖窯遺址不僅出土了大量造型規整、品質優越的青白瓷制品和“高檔”窯具,還在窯址周圍發現了規格較高的古建筑遺跡,至少有4條重要線索表明,駱沖窯有著非同尋常的地位。專家分析,它不僅僅是我國南方最早燒制白瓷、青白瓷的窯場之一,還很可能是專門燒制貢瓷的瓷器工場,是我國古代官窯的源頭。
◎線索:“白富美”瓷器
這里可能曾產皇家貢瓷
駱沖窯是南方地區典型的“龍窯”。經過蜿蜒的山路,爬上山坡,一座“龍窯”遺址躍然眼前。窯頭在下窯尾在上,仿佛一條長龍沿山坡俯沖而下。駱沖窯目前殘長26.4米,窯尾最寬處2.6米。不過由于窯頭部分在早年遭到破壞,因此專家認為,原先的駱沖窯規模可能更大。
在考古遺址現場,不時能看到土中夾雜著細小的瓷器和用來裝燒瓷器的匣缽碎片。別看瓷片細小,但仔細打量,依然能看出其胎質細膩、色澤瑩潤。現場考古發掘負責人之一、繁昌縣博物館副館長汪發志介紹,這次考古發掘中出土了碗、盤、碟、盞、香盒、粉盒等各種青白瓷器物。雖然瓷器類型大致相同,但比起柯家沖窯,駱沖窯不少瓷器的變化更為豐富。另外,駱沖窯不少瓷器胎質更為細膩,釉色偏白,大部分瓷器的施釉一直到圈足,少數產品達到滿釉,圈足和口沿也都經過細致的處理,應該說更加精致。
在駱沖窯考古發掘中,還發現了瓷枕、武士俑等。除了生活用品,還有更豐富的陳設用品,這也說明駱沖窯產品的“市場定位”與柯家沖窯可能不同,或許就是一個定位上層社會、專燒“高檔貨”的窯爐。
中科大教授張居中,也是柯家沖窯1號龍窯的發掘負責人。他告訴記者,南京的“南唐二陵”是南唐先主李弁的欽陵和他的兒子李璟的順陵,在那里就曾經出土過繁昌窯瓷器。這說明南唐時期就已經有繁昌窯出產的瓷器,根據駱沖窯產品的精致程度,很可能就是駱沖窯出產,駱沖窯很可能是一座燒制皇家貢瓷的工場。
◎線索:“格子間”窯室
或為我國最早分室“龍窯”
相對于柯家沖窯已經發掘的兩座龍窯,考古專家在駱沖窯窯爐遺址發現四道明顯的隔墻。這些隔墻把整個窯爐分為五段,每段長4~6米不等,每段窯室都有一道側門。
汪發志介紹,根據駱沖窯窯爐墻磚的燒結程度及瓷器的燒成狀況判斷,窯爐中隔斷設施的采用應該是為了提高瓷器的燒成溫度、燒制出更精美的瓷器。這種隔斷設施的采用,其結構已經屬于分室龍窯的范疇。
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件刻有“淳化”年號的匣缽,這為繁昌窯的時代判斷提供了信息。駱沖窯出土的喇叭形支座、碗形匣缽也都是唐、五代時期流行的窯具。根據這些發現,考古人員分析,駱沖窯主要燒造于北宋早期,其始燒時代有可能會上溯至五代末、北宋初期。
如果駱沖窯的始燒時代追溯至五代,瓷窯考古專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書記沈岳明認為,那駱沖窯很可能是我國最早的分室“龍窯”。
◎線索:“一次性”窯具
工藝類似神秘“秘色瓷”
在對出土瓷器和窯具的分析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條重要線索。在繁昌窯制瓷過程中,會將制好的瓷坯裝入一個容器,放入窯爐中燒制,這種容器就是匣缽。在繁昌窯,一個匣缽裝燒一件瓷器的“一缽一器”方法已經廣泛采用,也保證繁昌窯出產瓷器的較高品質。匣缽一般采用粗糙的材料制成,但在駱沖窯,考古人員發現的匣缽不僅質地優良,有一些還通體施釉,與眾不同。
沈岳明介紹,駱沖窯匣缽的制作材料基本已經達到普通瓷器的用料水平。優質原料再加上匣缽施釉,使得在燒制過程中密封性更好,瓷器等于是被高溫“蒸熟”,燒出來的品質自然更好。但普通匣缽是可以多次利用的,這樣施釉密封的匣缽在燒制結束后沒法打開,只能砸破取出瓷器,變成了“一次性”使用。 “可以說是一種不計成本的燒制方法,目前僅在越州窯和五代耀州窯燒制神秘的‘秘色瓷’的時候發現過。 ”
張居中告訴記者,由于成本高昂,“秘色瓷”專為進貢皇家所用,普通老百姓難得一見,千年來史料中對其顏色、造型也沒有記載。 “一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法門寺出土了14件精美瓷器,與同時出土的《物賬碑》相對應,人們才知道‘秘色瓷’是什么樣,可見其珍貴和神秘程度。 ”
專家分析,采用和“秘色瓷”同樣的燒制方法燒制出的瓷器自然身份不凡,很可能也是進貢皇家的貢品。
◎線索:“高大上”古建
駱沖窯很可能有官窯背景
考古人員還在窯爐附近發現了一座齊整的房基遺址。清理遺址時,考古人員發現了精致的模印花紋磚和有花卉紋的瓦當。
張居中介紹,在古代,瓦當的使用規制非常嚴格,只有寺廟和官署衙門才可以使用,普通老百姓使用就是僭越,因此這棟房屋“身份”不普通。瓷窯考古專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書記沈岳明也認為,即使這棟房屋是寺廟,在宋代,寺廟承擔了官府很多的行政職能。窯爐邊上這么高規格的房屋不可能是窯工宿舍,那就很可能說明駱沖窯的官方背景。
在繁昌窯窯址中,駱沖窯窯場更加偏僻,與原料產地也拉開了一定的距離。在一千年前交通極其不便的情況下,選擇一個這么神秘的地方燒制瓷器,考古專家認為也不像是普通民間窯場主所為。張居中教授認為,古代瓷窯并不像今天很多人認為的那都是“官”、“民”界限清晰,到了繁昌窯的燒制時代,駱沖窯有可能是“官搭民燒”或“設官監窯”的產物。
檔案
繁昌窯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被發現。考古專家目前認為繁昌窯的窯址以繁昌縣城南郊的柯家沖窯、姚沖窯、半邊街窯和西郊的駱沖窯為主要代表。自2002年發掘之后,去年11月左右,我省考古專家對繁昌窯柯家沖窯2號龍窯啟動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青白瓷器和窯具,取得了一系列極其有價值的考古發現。
今年7月開始,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我省考古專家又對繁昌窯的另外一個重要窯址——駱沖窯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駱沖窯遺址發現于上世紀八十年代,1996年、2010年曾經過兩次小規模發掘,這次發掘也是近年來針對駱沖窯的首度大規模考古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