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窯遺址是繁昌縣城關鎮及其附近地區分布的眾多瓷窯遺址的統稱,這些窯址散布于縣城南郊和西郊的丘陵山坡上,包括柯家沖、駱沖、張塘、半邊街和柳墩等數個地點。其中,以南郊的柯家沖窯址規模最大,保存最好,是繁昌窯的中心窯址。
繁昌窯創燒于五代,廢燒于南宋初。龍窯均依山而建,長約數十米,由窯口、窯身、窯門、窯尾等組成。遺址中主要燒制青白瓷,次燒白瓷,主要采取一缽一器的仰燒法。早期有過支釘燒造的過程。青白瓷胎質潔白細膩,釉色呈現出不同的白中泛青泛黃、青中顯白的色調。白瓷中有乳白、牙白之分。繁昌窯遺址產品多為民間實用器,有碗、盞、杯、碟、壺、盆、爐、盂、罐等,其中厚唇碗、蓮花盞、豆形爐等器物是其代表作品。器物上有簡易的刻花、印花、剔花等紋飾。
繁昌窯屬青白瓷窯系,是古代宣州窯的重要集散地。五代時期,繁昌窯就曾為南唐國燒制過貢瓷,可以說,繁昌窯是古代青白瓷的重要窯口和發源地。繁昌窯青白瓷是五代時期南北方制瓷工藝交流而創燒出來的一種新的瓷種。繁昌窯對當時的制瓷技術進行了革新,改變了制瓷胎泥的性能,即由一種原料改用兩種粘土原料,開創了二元原料配制的方法,這是五代時期繁昌窯在制瓷工藝上取得的一項重大的技術突破。它標志著我國燒瓷工藝由此跨入改造天然粘土原料制坯的大門,在我國瓷器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對研究南方古代窯業史和青白瓷的燒造工藝有著重要價值。
為揭示繁昌窯遺址內涵,199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繁昌窯駱沖窯址進行了正式發掘,發現了龍窯一座,出土了大批精美瓷片,該窯具有官窯性質。2002年9月至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科技考古系、繁昌縣文物管理所又一次聯合對繁昌窯柯家沖窯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發現了目前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宋代龍窯遺址一座以及作坊遺址。2013年10月,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繁昌縣文物局對繁昌窯窯址進行了第三次大規模發掘,新發現龍窯一座,目前,發掘正在進行中。這三次的正式發掘,為深入研究繁昌窯遺址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同時也證明了繁昌窯就是南唐時期的“宣州官窯”,在全國陶瓷界引起較大的社會反響。
2001年5月,繁昌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繁昌窯遺址文化公園正在規劃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