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壽州窯
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唐屬壽州,故名。共發現隋唐窯址六處,是唐代著名的黃釉瓷產地之一。其產品特征是:

隋代產品:①隋代燒青瓷,胎質堅硬,胎體較厚,胎色青灰,釉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氣孔和鐵質斑點;②釉色青中帶黃或帶綠,光澤很好。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開片; ③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三種。劃花有蓮瓣紋、單弦紋、復弦紋、波浪紋等,貼花僅見卷草紋。圖案的組成常采用帶狀或團花狀; ④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

唐代產品: ①胎體比較厚重,胎色白中泛黃; ②釉色以黃為主,釉面光潤,開小片紋,表層有透明的玻璃質感。大多施用化妝土,但釉與化妝土結合不牢,有剝落現象;③采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碗、盤內心和底足留有3個支釘或托珠痕; ④器形有碗、盞、杯、缽、注子、枕、玩具等。器多為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盞一類器足的邊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為小長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風格。

蕭窯
在今安徽蕭縣白土鎮,故名。創燒于唐代,而終于金。唐代燒黃、白、黑釉瓷器,入宋以后主要燒白瓷。其產品特征是:
唐代產品:①胎體厚重,胎質不純,呈焦黃色,胎體內雜有不少白、黑或紅褐色微粒;②黃釉瓷產品釉色黃中閃綠,流釉處成墨綠色,積釉處有小開片;③蕭窯與壽州窯相距較近,深受壽州窯影響,產品工藝特征與壽州窯基本相似。
宋、金代產品:①胎色有灰白和焦黃兩種。胎質有精粗之分,灰白者精,焦黃者粗;②以白瓷為主,釉色白,釉薄處灰暗無光,釉厚處呈牙黃色,并透出乳白色亮光。兼燒黃釉、黑釉、白釉黑花等品種;③采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故碗、盤等器內心和底足留有支釘或托珠痕,一般3個;④器形除碗盤外,還有枕、雙耳罐、小件瓷塑動物等。


繁昌窯
在今安徽繁昌縣,故名。燒瓷于宋代,專燒青白瓷。其產品特征是:①胎較薄,胎色白中閃青,釉面光潤。
②碗盤類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顯,底足可分三類; 平底內凹;圈足平切;圈足壁斜切。
③產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溫酒器最富特色。
④器物大多無紋飾,碗內心飾團花紋較多見。
⑤采用墊餅墊燒,器物足內無釉。

淮南窯
因在安徽省淮南市而稱名。是一處隋代的青瓷窯場。燒制的器物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胎質堅硬、 細膩、擊之音脆。胎壁較厚、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 氣孔和鐵質斑點。青色釉為透明玻璃質、光澤好。釉層 厚薄不均,釉厚處色濃,釉薄處色淡,有的釉色青中帶 綠,有的青中帶黃,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開 片,積釉處往往產生一種紫翠色的窯變釉。瓶和罐上有 裝飾紋樣,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三種。劃花有單弦 紋、復弦紋、弧紋、波浪紋、蓮瓣紋等。貼花只見卷草紋一種。

泗州窯
在泗州境內(今安徽泗縣),故名。始燒于宋代。 以燒白瓷著名。最早見于南宋周輝《清波雜志》,渭 泗州窯在泗縣附近,所燒瓷器也屬定窯系。窯址迄今尚未發現。

宿州窯
在宿州境內(今安徽宿縣),故名。始燒于宋代,以燒白瓷為主。 南宋周輝《清波雜志》:“輝出疆時見虜中所用定器,色瑩凈可愛, 近年所用乃宿、泗近處所出,非真也,”可知宿州白瓷有定窯作風; 明清兩代文獻著錄宿州窯者多來源于此。窯址迄今尚未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