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說到陶窯我們首先就想到景德鎮的瓷器,我們說的陶窯和景德鎮的瓷器窯還是有區別的,景德鎮瓷器的原料是高嶺土,白灰色,而我們皖南地區用于陶窯制作的原料是當地的土,材質上是有區別的,當我們一行人在涇縣陶窯進行拍攝的時候,也了解到了小時候我們所看到的家里的水缸-咸菜壇子就是這么做出來的。


涇縣的陶窯在歷史上也是宣城窯之一,宣城窯命名最早出現在清代藍蒲著作里的【景德鎮陶錄】該書里只記載了宣城窯的發展沒有詳細的記載宣城窯的起源是哪里,不能不說這是個遺憾,當時的宣城窯作為皖南地區一代名窯,他不是單一的窯,而是一群窯,每個縣市地區都有大小不一的窯址,涇縣的琴溪陶窯就是其中之一。


這是個秀美的村莊,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安靜祥和又勤勞最樸實,走進門就能聽到看見工人師傅做泥土拉胚和半成品模型的拍打聲,進門前領隊提示我們進去不要大聲說話,不要影響師傅們正常的工作。


中途休息時候閑聊中得知歲數最大的都五十六了,可以看出在他們的黑里白發中抹不去的歲月。


環視周圍古老顯破舊的廠房,不知道這里走了多少一代又一代的陶窯制作人,蒼涼里顯示曾經的興旺,年輕人不在是喜歡這種循規蹈矩的生活方式, 陶窯的火光不知道什么時候熄滅。


我們總在這個世界里看著紛繁的世事變遷,無法改變,其實過著簡單的生活才算真,看著師傅們保持原始的手工藝,讓我們敬佩的是他們對職業的敬守,不是藝術而是活著生存的方式。


想起小時候一到入冬季節,就會有拉著板車叫賣菜壇子水缸的人,清脆的叫賣聲迎來不少行來過往的人,賣水缸哦……賣腌菜壇子哦……

兒時的那個記憶,你還記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