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9月,淮北市重點局建設項目的新湖路建設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在位于烈山鎮烈山村東側發現一處宋金時期瓷器燒造窯址。經過前期的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之后,野外發掘工作從2018年3月初開始實施。

發掘分為兩個區域進行,通過發掘獲得三座保存良好的窯爐本體。北區目前發現一處窯址,為典型的馬蹄形饅頭窯。應由窯門、火膛、窯室、煙囪等部分組成。出土產品主要是白瓷、綠釉瓷、黃釉瓷、琉璃器、白釉黑花瓷。產品主要有碗、盤、盞、罐、建筑構件、枕、俑等。窯具有窯棒、墊板、墊餅、三叉支托、墊圈等。時代為北宋至金。南區屬于金元時期窯址和廢棄堆積分布區域。發現了窯體兩處,位置大致重合,局部存在位置差異,說明是兩次建造的窯體。兩個窯體保存相對完好,主要由操作間、火門、火塘、窯室幾部分構成。出土產品主要是白釉、白釉黑褐花、醬釉、茶葉沫釉、綠釉、黑釉等。產品主要是碗、盤、盞、罐、瓶、人物俑、動物俑、圍棋子等。窯具有墊餅、窯棒、墊板、缽形支具、盞形支具、工形支具等。時代為金元時期。

這次烈山窯的發現在皖北地區是首次發現,并且獲得大量的瓷器標本。從大的窯系劃分可以把烈山窯址歸為定窯系和磁州窯系。那么此次烈山窯的發現把定窯系和磁州窯系的窯業技術范圍擴大到淮河北岸,根據目前發現這是兩個窯系的最南端分布。
宋金對峙時期,以淮河為界分而治之,淮北地區屬于金人統治區域,該區域向南距離淮河并不遠。淮北地區也是金人軍隊駐扎的戰略要地,同時榷場貿易在淮北地區也會存在。金人為了發展該地區的經濟,也積極促進手工業的發展。烈山窯的發展就是金人發展經濟的一個很好的證件。同時也說明了金人燒制瓷器也會向全國各地運輸。

烈山窯址位于雷河東岸,雷河下游是濉河,濉河與大運河相連。安徽大運河遺址考古發掘過程中發現了大量的貿易瓷器。其中就有烈山窯生產的產品,烈山窯生產的瓷器通過大運河行銷國內。那么烈山窯遺址的發現為大運河瓷器貿易產品來源找到一個重要的坐標點和產地。烈山窯址的發現在構建安徽大運河文化帶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中國瓷器史研究中,窯業技術有一個自北向南的傳播的過程。而位于中國中部的安徽境內的瓷窯址地區被低估。烈山窯址仿定州窯、仿磁州窯的產品發現在窯業技術傳播上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證據,其地位不可低估。

2018年6月10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開展了烈山窯遺址的專家論證會,與會的專家有故宮博物院的王光堯、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林留根、安徽大學的江小角、安徽省文物局的葉潤清等。各位專家對烈山窯遺址的發現做出了高度評價,認為烈山窯的考古發現是南北窯業技術傳播的一個良好的證據。同時也是大運河文化帶瓷器貿易中一處重要的來源產地。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和歷史價值。各位專家還就下一步的保護提出具體意見,希望能夠得到合理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