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位于福建省東部沿海,主要河流有龍江和荻蘆溪支流鳳跡溪(三叉河)及大樟流域的一都溪(龍嶼溪),龍江為福清市最長河流,于海口鎮注入福清灣入海。歷史上福清是全省商貿最發達的縣份,《八閩通志》載:福清“小民執工藝以營衣食者,視諸縣獨多”;明內閣首輔葉向高曰:“余邑什三治儒,什七治賈”;《明史·何喬遠傳》載:福清眾多“泛海通番”;俞大猷曰:“大船出于福清縣”,說明福清曾是遠洋船舶的重要產地。可見宋元福清也是外銷陶瓷重要產銷基地。

因撰寫《中國福建古陶瓷標本大系·福清窯》(上下卷)之故,筆者曾數十次在福清境內查找古窯,目前為止,已發現晚唐五代至宋元古窯址十余處,按村名劃分為:玉瑤窯、嶺下窯、半嶺窯、三星窯、蘆嶺窯、東山窯及石坑窯7處古窯址,總面積約26萬平方米。石坑窯是一個以燒造黑釉器為主,青釉為輔,兼燒青白釉及其它釉色品種的大型綜合性窯場,位于東張鎮石坑村宮后山、背塘山、產山、村后山、石碼頭山等多處,分布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最厚堆積層達6米。筆者已發現窯床(斜坡式龍窯)50余條,經實地測量,其中一條龍窯長約152.5米(因未經科學發掘,不排出疊壓可能),如發掘證實,可稱龍窯“世界之最”。
其主要產品按釉色可分為黑釉、醬釉、青釉、青白釉、青灰釉、青黃釉、豆綠釉、青綠釉、褐釉及內青外黑雙色釉、青釉褐彩、素地褐彩劃花和素胎等。器型有碗、盞、盤、碟、缽、洗、盒、盅、杯、高足杯、瓶、罐、枕、執壺、注子、盆、花盆、硯臺、爐、盞托、燈盞、大缸或大罐及各式器蓋、小動物塑件等。碗、盞為大宗。采集窯具、工具主要有匣缽、墊餅、支座、隔墊、匣缽蓋、擋箍、軸頂碗、軸座、坩堝等。
石坑窯采用輪制工藝拉坯成型,使用一次或二次蘸釉,配以刷釉、蕩釉方法施釉,采用漏斗式凸底匣缽和直筒平底匣缽一器一缽仰燒、澀圈疊裝正燒,也見支圈組合匣缽芒口覆燒等工藝技術,在龍窯中經1250度以上溫度氧化(窯爐長,不能全部還原)或還原焰燒成。
石坑窯的主要紋飾手法為:黑釉兔毫紋、青釉刻劃花、青白釉印花與刻花相結合。黑釉可分為金、銀、褐、藍、紫、白等呈色的兔毫紋及油滴、異毫(毫變)、類鷓鴣斑等紋飾,器型是仿建窯各款黑釉盞,建窯有的,石坑都仿,建窯沒有的品種石坑窯卻有生產,品種比建窯豐富,質量卻遜于建窯,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窯場規模也在擴張,窯場已超過了建窯,成為建窯的最大競爭對手,石坑窯黑釉產品在日本等國有大量出土,數量遠遠多于建窯產品,是日本文獻記載的“幅州盞”原產地;青釉以刻劃花間篦線、篦點紋類“珠光青瓷”占絕大多數,為間接仿龍泉窯產品,而又與本省其它許多窯場一樣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與同安汀溪窯相雷同,品種、紋飾不及汀溪豐富,而做工質量及胎質、釉色與瓷化程度卻略勝汀溪一籌;青白釉所占比例較少,因產量少,工藝較精致,刻花與印花手法并重,從總體看似乎在修坯等工藝質量上超過其主要產品黑釉與青釉器,工藝技術為景德鎮傳播而來;其它釉色如:釉下褐彩盆、內青外黑碗、素地褐彩劃花梅瓶及“褐釉”、醬釉、醬黃釉器物與本省磁灶窯、漁村窯、赤土窯、竹樹山窯等及陜西耀州窯、河北磁州窯、江西吉州窯等有相同或相似之處,應與它們有著極其密切的關聯,綜觀上述,可看出它是一個兼容并蓄,善于吸收外來工藝技術,敢于創新,又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特長,以市場經濟(盈利)為主要目的,急功近利的大型民間窯場,用一個窯系或一種類型根本無法概括它的全貌。
關于石坑窯的燒造年代,史料無記載,標本也沒有發現確切可信的紀年款識,以往學術界一般定為宋元或南宋至元。筆者從采集的標本并參考文獻分析,推測石坑窯創燒于北宋中晚期,至南宋鼎盛,入元后逐漸衰敗(可參見筆者所著《中國福建古陶瓷標本大系·福清窯》上下卷)。
受經濟利益驅使,目前國內特別是建陽、南平等市縣“仿建”產品很多,以新充舊。因石坑窯名氣不如建窯,故目前未見贗品。建國前曾有商販雇村民挖掘窯址,以低價收購。改革開放以來,文物商販紛紛踏至福清市收購殘碗、標本,修補后以次充好牟取暴利,以至石坑窯黑釉碗從幾元、幾十元已漲至現今的上千元、萬元不等,幾乎與“建盞”同價,價格的飚升與國際上對黑釉碗的需求,特別是日本、韓國人對“幅州盞”(福與幅同音)的喜好是分不開的,1998年在北京潘家園市場一個殘黑碗用水泥與匣缽粘上后售百元以上,有瑕疵的較完整黑釉碗以千元三個、五百元一個售出。國內外許多藏友所藏“建盞”實為石坑窯產品。由此不難看出石坑窯作為宋元國內最大黑釉窯場及國內沿海窯口黑釉碗最大出口基地的重要性及與建窯的互補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