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在安溪魁斗鎮魁斗村畬埔山發現了一處宋青白瓷窯址,出土的瓷器器型、花紋等與“南海Ⅰ號”出水的外銷瓷器相一致。陶瓷專家稱,該窯是繼德化窯、泉州東門窯之后,在泉州發現的第三處宋代外銷瓷的重要產地。
安溪歷次普查中,已經發現的窯址大約有170多處,第三次文物普查時又發現了10多處,分別分布在安溪的長坑鄉、尚卿鄉和魁斗鎮鳳山村,年代跨越宋朝至新中國成立。其中,以發現的這處宋青白瓷窯址最有價值。
這處宋朝窯址面積約300平方米,從露出地表的幾米厚的堆積層上,放眼望去都是青白瓷的標本和燒制用墊圈,以及支釘窯具。此外,采集來的還有墊餅和青白瓷碗、盒、瓶、洗等殘瓷片。從標本看來,此處生產的器型有大盤、粉盒、碗等。其中,大盤的直徑有30厘米,大多素面而無紋飾,釉色青綠或灰青,俗稱青白瓷,但瓷胎質灰白、堅硬、厚重。盤面有宋朝瓷器常見刻畫和畫花的紋飾,有纏枝、卷草等。
根據采集的瓷器標本發現,不論從器型、花紋等,都與“南海Ⅰ號”打撈出來的瓷器一致。或許,它就是“南海Ⅰ號”瓷產地之一。
這處窯址的發現引起眾多陶瓷研究者的關注。“南海Ⅰ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其搭載的文物正在一步步地解開“海上絲綢之路”的秘密,這其中就包括對泉州外銷瓷器的研究。
在宋元時期,泉州就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城市,而晉江磁灶窯、南安窯、德化窯、安溪窯、永春窯等地方窯口燒造的瓷器,成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商品,遠銷到包括東亞、東南亞在內的世界各地。泉州的外銷瓷器印證了世界多元文化和平共處、相互交融、共同發展的輝煌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