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灶窯因在福建省泉州市磁灶鎮境內而得名,古窯址多沿溪分布,數量眾多,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故宮博物院陳萬里,馮先銘等先生就對磁灶窯進行過調查;其后,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福建省博物館、晉江博物館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均對其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工作,并進行過局部試掘,采集到大量標本,發現了南朝至清代的二十六處窯址。其中南朝窯址1處;唐、五代窯址6處;宋元時期窯址12處;清代窯址7處。宋元時期的蜘蛛山窯址、童子山窯址、土尾庵窯址、大坪山窯址統稱為磁灶窯址,列為福建省第一批省級文物單位。南朝溪口山窯址、宋代金交椅山窯址列為晉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磁灶窯產品品種繁多,器形多樣。其品種以生活日用器皿為大宗,此外還有陳設器、建筑材料等。生活日用器皿中有碗、盤、盞、碟、盆、缽、洗、罐、缸、甕、壺、瓶、燈、盂、盞托、執壺、水注、軍持、急須、瓷枕等;陳設器則有爐,香熏、花瓶、花盆、動物形硯滴、動植物模型(如獅、虎、龜、蟾蜍、壽桃、力士像等),以及其它如腰鼓、撲滿、鳥食罐等器物;建筑材料有裝飾板等。其中,黃釉鐵繪花紋大盤、軍持、青釉碟是專供外銷的產品,龍甕是最具地方特色的。
在《晉江縣志》中就有“瓷器出瓷灶鄉,取地土開窯,燒大小缽子、缸、甕之屬,甚饒足,并過洋。”的記載。通過對磁灶窯的實地調查和有關考古資料證實,歷年來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斯里蘭卡、肯尼亞等東亞、東南亞、南亞和東非國家中多有磁灶窯產品出土。在這些國家的一些博物館、美術館,常收藏有該窯作品,由此,證明磁灶窯是一處重要的外銷陶瓷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