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址位于海滄區東孚鎮東瑤村及周瑤村,二村南北相連.坐落于方圓約4華里的丘陵臺地上,相對高度15-30米。
東瑤窯址于1981年調查時發現.包括東瑤窯址和周瑤窯址。是廈門市較早發現的南宋至元代時期窯址之一。東瑤窯址分布于臺地中部及東南部.周瑤窯址處于臺地東北部。臺地四周為低矮農田,東面過蕓溪由西北向東南流入馬鸞海灣,北側地下蘊藏豐富的高嶺土資源.至今仍開采不斷。
經調查,東瑤窯址遺物分布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中部堆積因建蓋小學及村委會基本破壞,墻垣及房基下殘存碎瓷片,東南部分布較集中,范圍廣,許多房舍及村道建于廢棄的窯址和堆積層上,房前屋后瓷片、窯具俯拾即是.東南端由遺物堆就的坡面高達10米。村民黃氏屋后半坡發現一段保存尚好的龍窯遺跡,殘長4.5米、寬2米、高1.8米.直壁券頂,墻基為夯實粘土加墊細砂碎石、海蠣殼等,墻體由長方磚錯縫平砌。窯內擺放密集匣缽柱群,每柱疊放匣缽1 2-1 5層。周瑤窯址遺物散見于臺地東北部兩座凸出相連的紅土坡山崗及坡下農田、溝壑,面積約6千平方米。山崗裸露4條龍窯殘跡.殘長1.5-6米、寬1.8-2.4米、殘高0.1-0.5米.窯爐終年受風雨侵蝕、沖刷而保存狀況極差。
東、周二窯在胎釉、器型、裝飾及燒造工等方面基本相同。以燒造青瓷為大宗兼少量黑釉、褐釉及醬釉瓷,胎質灰白堅致細膩,或呈色淺灰、體輕疏松。采用蘸釉的施釉方法,釉多不及底或僅及口沿下,釉腳線不齊,圈足旋挖草率,足端平切,底心乳凸往往被旋削成小平臺面。常見器內口沿或底部有單圈弦紋或圓凹印痕,裝飾有花紋的器物約占半數,即器內刻劃疏簡卷草紋、梳篦紋、篦點紋或外壁飾成組粗篦紋。器物以碗、盤、碟居多,還有盞、洗、缽、杯等。
東瑤和周瑤窯址燒造時間長,規模大。產品,品種兼有青瓷及黑、褐釉瓷這是福建宋元窯址較為普遍的現象.明顯是受到當時飲茶風氣和福建建窯黑釉器盛燒的影響。器物工藝特征、裝飾及器型方面與同安汀溪窯極為相近,如底足處理為無釉露胎、玉環式圈足、足端平切、底心小平面及器內壓印圓凹痕等。卷草梳篦紋是此二窯的裝飾特色,其刀法流暢,線條簡練,富有節奏感和裝飾性,無論手法及紋樣都與同安汀溪窯如出一轍,同屬于"同安窯青瓷系"。
1982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范圍:東至公路,西至山坡頂,南至瑤山宮,北由山坡頂老榕樹延長100米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