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交椅山古窯址位于晉江磁灶鎮,是泉州“海絲”申報世遺考察點之一。晉江磁灶以歷代燒制陶瓷而得名。縣志記載“瓷器出磁灶鄉,取地土開窯,燒大小缽子、罐、甕之屬,甚饒足并過洋。”據文物部門考察,磁灶現存古窯址有19處之多。其中最早的是南朝溪口山窯址1處,距今已有1500多年。還有唐代窯址5處,唐宋混疊窯址1處,而以宋元時期窯址最多,有12處。宋元時期,泉州港發展成為世界貿易大港,港口每每停泊有“大舶百艘,小船不可勝數”。印度、阿拉伯等地蕃客云集,素有“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之譽。當時出口貨物中,以陶瓷、絲綢為主,宋人寫的《萍洲可讀》記載:“舶船深闊各數十丈,商人分占貯貨,人得數尺許,下以貯物,夜臥其上。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宋代《諸蕃志》記載:從泉州輸出的瓷器遠銷二十四個地方,元代《島夷志略》記載:瓷器外銷多達四十四個地方,分屬而今的亞洲、非洲各地。磁灶正臨近泉州灣,小船可由金交椅山邊這條梅溪載運瓷器到泉州港銷售,有這樣各種良好條件,磁灶古老的窯業空前興盛起來。
而位于溝邊村的金交椅山就是宋元時期興起的一處瓷窯。2002年5月——9月,福建省博物館、晉江市博物館聯合對金交椅山宋代窯址進行勘察發掘,在面積約4萬平方米的西坡就發現4條殘長不一的龍窯的遺址、作坊遺址及多處堆積層。較完整的這一條龍窯長達70米、寬2.5米左右,從殘存的窯址可辨認出窯口、火膛、窯壁、窯門、窯床。在窯址周圍發現大批支墊,而且在出土器物的口沿、內部、底部發現明顯的燒結痕可以判斷,金交椅山窯爐是采用器物疊燒工藝的。估算起來,這樣的龍窯一爐可燒制數千上萬件磁器,可見當時燒制陶瓷器的規模之大和技術之精。
從金交椅山出土了數百件可修復的陶瓷器,有執壺、軍持、罐、瓶、
盞、注子、碟等多種,以執壺為主要產品。釉色有青釉、黑釉,以青釉居多。器物胎質薄、釉色光亮,雖埋藏地下數百年,洗滌后猶覺光彩照人。
從海外各國發現的磁灶窯器物,從造型、胎質、胎色、施釉等工藝進行比較可以發現,有一些與金交椅山出土的瓷器完全相同或相近。由此,可以證明金交椅山窯址正是當年大批量生產外銷瓷的地方。
2002年10月,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評估專家亨利博士來泉州考察,仔細觀察了金交椅山的窯址,認為這迄今保存完整的宋代窯址,足以證實宋元時期泉州海上貿易活動的興盛,是一處值得人們用心保護的古文化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