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廣東 “南澳1號”的古沉船出水眾多瓷器,其中相當部分是平和窯青花瓷,再次印證了“平和窯青花瓷”當時大量暢銷海外、享譽盛名的境況。對此,中央電視臺專門做了多期專題報道,使平和窯的“克拉克瓷”迅速蜚名中外。然而,記者近日在平和采訪時發現,古窯址由于長年受到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等因素的影響,現已瀕臨消失的境地。因此,搶救和保護古窯遺址已迫在眉睫。
據介紹,平和青花瓷古窯址是400多年前(明末清初時期)燒制“克拉克瓷”的主要產地,現已發現南勝的花仔樓窯、田坑窯,五寨的大垅窯、二垅窯等十多個古民窯址,號稱“十里長窯”。這些窯址的發現,對研究明清福建(漳州)對外經濟貿易和制瓷業的發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然而,不可復制的古窯遺址正遭受嚴重破壞,現已瀕臨消失的境地。近年來,當地政府雖然采取一定保護措施,但因資金短缺,技術貧乏,收效甚微。縣文管干部介紹說,2002年政府也曾在洞口陂溝窯旁修建了一個臨時保護棚,可是經過幾次臺風的襲擊,保護棚的木棉瓦被吹塌了,圍墻也殘損不全。近年來,有關部門也派專門人員看護,舊窯址仍舊很難避免前來開山種柚的村民有意無意的破壞。
五寨鄉寨河村村委會主任莊春生說:“尤其是‘南澳1號’古沉船打撈出水通過央視直播后,一些收藏愛好者前來陂溝窯址尋找碎片瓷器的人絡繹不絕。同時也不排除不法分子鋌而走險盜挖古窯,使保護窯址的任務更為艱巨。”
對此,市政協委員、平和縣政協主席蔡福民建議:各級各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從長遠發展目標著眼,組成古窯址調查小組,對現存的古窯進行一次全面的調查摸底,將古遺址納入重點文物保護范疇,從城市規劃入手,采取有力措施,有計劃、有步驟地保護和開發。二是積極向國家文物局爭取保護專項資金和考古技術力量的支持。從而盡快對回填的古窯址進行搶救性發掘和保護,為已發掘的溝窯建立永久性保護棚,最大限度將古窯址恢復原貌。三是合理開發利用,打造優秀旅游品牌。由于平和古窯址數量較多,規模較大、交通較為便捷,可以在保護文物的大前提下,以古窯址為依托,從旅游業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出發,組織有關專家開展評估、策劃等工作,發展旅游項目,充分展示漳州市的瓷器文化,振興傳統制瓷業。爭取逐步把它打造成為一個在全國乃至世界級的文化旅游景點。四是加強專業指導,培養文物工作人才。目前平和縣文物專業人才匱乏,專業知識相對薄弱,不利于對古窯址的研究和保護工作的長期開展。因此,各級文物部門要“授之以漁”,可通過當地在職人員的培訓、幫助招聘人才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當地文物保護專業人才稀缺難題,以利于長期做好古窯址的研究和保護工作。五是要加大對損毀和盜掘古窯址行為的打擊力度,做到發現一起、打擊一起、警示一片,形成震懾氛圍。同時,調動群眾積極參與,建立防范網絡,共同保護好國家文物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