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斗宮德化窯遺址是中國宋至清代的民間瓷窯址。在福建省德化縣境內,主要分布于潯中、蓋德、三班等地。已發現窯址 200多處。創燒于宋代,北宋以生產白瓷為主,南宋以生產青釉瓷器為主,元代以生產白釉瓷為主,至明代則以生產低鋁高硅的“象牙白”、白瓷聞名于世。其產品遠銷日本、東南亞、印度、中亞、東非等地,是中國外銷瓷中數量最多、銷地最廣的瓷窯之一。
古窯址在德化縣潯中鄉寶美村破寨山西南坡上,自1954年以來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德化縣以及南京博物院、故宮博物院、廈門大學等單位先后調查了屈斗宮、十排格等處窯址。1976年福建省博物館和廈門大學聯合發掘了屈斗宮和碗坪侖二處窯址。揭出一條坡長57.米,寬1.4至2.95米,共有17間窯室,14個窯門,結構較為完整的窯爐, 出土了6000多件完、殘器物和燒制工具。這些器物的造型和燒制方法,具有明顯的宋元時代的特征。以墩仔式碗、銅羅盤、高足杯和弦紋洗為主,還種印花盒、洗、蓋盒。這些瓷器應用了印花、劃花、貼花、浮雕等多種工藝,紋飾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和牡丹、蓮花、梅花、菊花等四季花卉以及魚、雁、人物等,不少器物上帶有模印陽文(如“長壽新船”等)或毛筆書寫的文字款識,有二件直道紋洗的底部,分別印有蒙古人特征的頭像和陰刻元代花押,有些匣缽還刻有“鄭”、“張”、“顏”姓字款,或“丁未年”年款。曾在東南亞一些國家發現與屈斗官窯出土的相同器物,證實它是外銷瓷重要遺址。這一窯址對研究宋元時代德化窯瓷業生產的組織形式、生產規模、窯爐結構、燒制工藝和瓷器外銷,都有重要的價值。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