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出口商品生產代表性遺產點,即位于泉州西北山區腹地的德化窯系屈斗宮窯址和尾林——內坂窯址。德化窯系屈斗宮窯址,是10-14世紀泉州地區最繁忙的外銷瓷生產基地之一。距泉州古城130公里。制瓷技術是古代中國的一項偉大發明,自7世紀起,瓷器就在東西方商貿往來和文化、技術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10世紀起,瓷器成為中外貿易中最大宗的商品之一,風靡世界,瓷器成了中國的代名詞——“china”。
泉州海外貿易的發展大力推動了泉州地區陶瓷業的發展,10-14世紀,窯場遍布泉州城內外,現已發現的外銷陶瓷窯址150多處,分布之廣泛居中國第一,歷史上著名的窯場有德化窯、磁灶窯等。
德化窯是中國陶瓷文化發祥地之一,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輸出商品,是古代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它為中國手工業史、陶瓷史、海外交通史、對外貿易與經濟交流史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
德化窯所在的德化境內是泉州主要的瓷器產區,擁有陶瓷生產最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資源。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的一個山區縣,東西長62.1公里,南北寬60.4公里,總面積約2232平方公里。境內山多、水足、礦富,為德化千年瓷都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
據《德化縣文物志》記載,目前,德化縣境內發現的古窯址多達239處,其中青銅時代1處,唐代1處,宋元時代42處,明代30處,清代177處,民國時期55處。這些窯址遍布德化全境,很多窯址規模大,延燒時間長,有的從宋元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
德化窯場選址日臻科學性,沿溪兩岸依山坡建窯的選址可就地取“柴”,瓷土的淘洗沉淀用水方便,舟楫運輸運量大、運費低而且較好解決陶瓷產品在運輸中易破損的問題。既最直接高效解決產業鏈的問題又能最低成本解決原材料的供給和產品運輸的問題,使產品價格更具有市場競爭性。宋代以來,德化窯在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提升市場競爭力。在產品種類、釉色和裝飾技法上傳承和創新;窯業技術不斷嘗試、創新,形成完整體系,并對外進行技術傳播。在經營管理模式上,德化窯依托刺桐港陶瓷業應運崛起。解決產品在海外市場的銷售問題,依靠泉州海商、瓷幫。泉州海商既了解異域風土習俗,又熟悉德化窯業狀況,由他們提供海外市場需求的信息引導德化窯產品生產日新月異;另一方面,以市場導向按訂單燒制(亦稱來樣加工),譬如:“軍持”就是東南亞穆斯林的訂燒器皿。雙管齊下,開拓產品運營渠道。
宋元時期是德化窯業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期,窯業水平高,規模大,產品日益精湛。產品博采眾長,因地制宜,獨具特色,并以海外市場為導向,大量遠銷東亞、南亞、東南亞、西亞以及東非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德化窯由自給自足模式,一躍成為10—14世紀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以“外銷為主、內銷為輔”的外銷陶瓷生產基地,而蜚聲海內外,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和影響。
【屈斗宮窯址】

這座回廊式保護棚就是屈斗宮窯址。
遺產區的周邊界都是沿著破寨山周邊村莊道路劃定的,有效地保護了破寨山窯址的生產基地環境,以及窯業遺存要素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保護管理】1988年1月,屈斗宮德化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三班、蓋德、龍潯、潯中四個鄉鎮的宋至明代窯址。2005年,屈斗宮德化窯遺址被列為“十一五”期間全國100處大遺址保護項目。這是保護碑。窯址由德化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主要工作包括日常維護、義務講解、文物安全。

【屈斗宮窯址概況】屈斗宮窯址位于德化縣城龍潯鎮寶美村破寨山南坡上,東南面與祖龍宮窯相鄰,南面為校舍。破寨山屬中低山地形,山體渾厚,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山頂海拔525米,山體高差約45米,窯址面積約7900平方米。1976年4月25日至7月26日,由福建省博物館、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原晉江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等聯合組織,對屈斗宮窯址進行考古發掘。共揭露面積1015平方米,揭露分室龍窯一座,全長57.1米,寬1.4~2.95米,共有17間窯室,窯床坡度12~22°。
屈斗宮窯基的發現,證明自宋元以來,在德化尚存一種古老的“雞籠窯”窯爐類型,填補了德化窯爐發展歷史的一個空白,是研究中國古代南方窯爐技術體系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資料之一。
當年發掘出土器物標本6793件、生產工具800多件。出土物皆為宋元時期的白釉和青白釉器,胎質潔白、細膩、堅致。白釉細膩溫潤,有的呈乳白色,已開明代建白瓷之先河;青白釉呈水清色,釉厚處呈淡綠色,光澤感強,清雅美觀。

屈斗宮窯窯爐遺跡結構較完整,對德化瓷窯業技術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窯爐】
窯爐:由窯頭、上窯路、護窯墻、火膛、窯壁、窯底、窯門、窯尾組成。
1、窯頭:即燒窯起火用。
2、上窯路:窯爐兩側有上窯路,殘留的路面用夯土、陶瓷器殘片、殘損窯具相混合鋪墊而成。
3、護窯墻:窯門之間用磚、石及生產廢棄物混砌成弧形護窯墻,以起到高溫燒制環境下對窯壁的支撐和加固作用。起防護窯頂坍塌,本地俗稱“窯奶”。
4、火膛:即窯口。
5、窯壁:有明顯增厚的窯汗的窯壁,其上方是投柴孔的位置。
6、窯底:這是凸厎匣缽,支墊,墊柱,墊圈,像這些密排的支墊,說明燒窯器物用支墊支燒。
7、窯門:窯爐兩側均開有窯門,為裝窯和出窯的通道。
8、窯尾:即煙囪,出煙口,燒窯的最后階段。
【堆積層】這是窯旁堆積,第1層為表土層,含較多植物根系,并有少量瓷片、窯具殘片、紅燒土顆粒;第2層為紅黃色生土,較為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