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我國正式進入瓷器時代,景德鎮也因為所產青白瓷出名,被后人牢記。而在當時,莆田莊邊鎮也受當時浙江龍泉窯青瓷和江西景德鎮青白瓷的影響。宋元期間,莊邊鎮建立了瓷窯,莆田的莊邊窯屬于龍泉窯系,考古證實,莆田古窯燒制的瓷器運到我國的南海諸島和亞非許多國家。在菲律賓內湖省出土的大批宋代陶瓷中,也有莊邊窯青瓷;在日本鐮倉時代的許多遺址中出土的“珠光青瓷”,同樣有莊邊窯產品。

這一切歷史,若不是1958年修筑莆永公路時發現,也許永遠不會被世人了解,只剩下當地口口相傳的傳說。
馬路邊,山上、山下,遍地都是一些瓷碗碎片,都是當年燒制失敗的瓷器成品,被砸碎掩埋于此。這也是莊邊鎮碗林、碗垅的名稱由來。

在當地的傳說中,千年前的莊邊皆是瓷窯,因為所燒青瓷質地良好被某代皇帝得知,皇帝下令要莊邊瓷窯燒制青瓷龍床,結果在龍床出窯前,大家恐燒制不成功被罰,舉鎮將瓷窯填土逃走。而傳說中未出窯的龍床也成了一個謎,老人們說到這里,總是一臉向往,希望能找到世代傳說中的青瓷龍床,那應該是個無價之寶!

2015年,莆田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其中莊邊古窯址也列位其中。據省文管會下來調查的結果,表示:“莊邊窯建于宋代,范圍約10萬多平方米(約150畝),文化堆積厚度為2~6米”。莊邊窯遺址分布在三座山崗,即莊邊鎮龍潭山、五斗山和碗林山。此次前來,只到碗林范圍,若不是提前得知這是古代窯址,估計就忽略了馬路邊、某土坡各式各樣的碎片,只當是有哪些愛摔碗的土豪的樂趣吧……
無視各種路過的車和人,不顧形象的蹲在馬路邊,試圖翻找出一些有意義的碎片。
果然找到記載中莊邊窯特色的蓮花紋樣,三種蓮花的葉子各不相同,用的是刻劃花工藝,青灰色的釉面略顯粗糙,其中一個碗還有時下流行的“冰裂紋”。除此之外,還找到一個大致完好的小碟子。



也許掩埋在土里的還有更多完好的品種、紋樣,但裸露在外的基本上是碎片,少部分釉面光滑,千年過去還有瓷器特有的光反射,但大都是粗糙的,部分的瓷碗外部也有簡單的紋飾裝飾。也有三個疊在一起的碗,已經不能分開了。
在某個山坡下,還看到了剛出窯的失敗品,好幾個瓷碗和粗泥胎疊在一起,最上方已經被壓平,明顯是燒制失敗被丟棄在這里。通過它也能知道宋朝時的瓷器是怎么燒制的,不過這就屬于專業范疇,對專業人士來說有研究價值吧。


莊邊地處莆田內陸山區,與仙游縣、永泰縣三縣(區)交界,是莆田市西北部的交通中心。2007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在我省尤其在莆田開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工作,不僅發現一批水下文化遺存,還出土大批陶瓷器標本。也證實了莆田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



而莊邊窯燒制規模大、時間長,以該窯為代表的莆田民間窯業生產,與海上貿易活動必然存在密切的聯系。”,這也就驗證了莊邊窯的成品為什么會出現在日本等海外諸國。


不過,莊邊窯因海絲之路而興盛,也因明朝海禁而沒落。明代統治者的短視,推行的貢舶貿易制度和閉關政策,實行嚴酷的海禁,這大大阻礙了中外的通商貿易,于是泉州這個曾經聞名世界的大港口從此一蹶不振,莆田的港口也走向衰落。因海絲之路而興的莊邊窯冷了,青瓷的生產斷了,火光沖天的爐窯從此歸于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