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德化窯址作為‘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出口商品生產代表性遺產點,彰顯了泉州作為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強大的產業能力和輸出能力,那么,瓷幫古道則串聯起窯場與港口,是德化瓷從山城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見證了德化瓷遠銷海外的輝煌歷史。”日前,長年從事瓷幫古道研究的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副秘書長王金鐳重訪瓷幫古道時說到。
這條承載了宋元以來絕大部分德化陶瓷外銷的古道,為北宋乾德二年(964年)修建的德化通往永春的古驛道,由于常年用來運輸陶瓷,在后世被稱為“瓷幫古道”,沿途不僅遍布古窯址,更有不少歷代名人遺跡。日前,記者跟隨王金鐳重訪瓷幫古道,穿越千年探尋古道往事。

泉州晚報記者顏雅婷 陳小陽 文/圖
王金鐳走訪瓷幫古道
古驛道窯址遍布已發現2處宋元古窯址
“德化制瓷歷史悠久,出于外銷的需要,自古以來就筑有驛道。”王金鐳介紹,北宋乾德二年,為了滿足日漸增長的陶瓷運輸需求,泉州至德化間修筑了這條驛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物源地交通要道。當時德化陶瓷外銷,大多數由挑工肩挑背馱,從窯場出發翻山越嶺,將一筐筐陶瓷挑至永春的許港、東關,南安的碼頭、金雞港,再裝船走水路至刺桐港,“這條古驛道就是‘瓷幫古道’。”
據《德化縣志》記載,瓷幫古道“從縣前鋪,過路尾巷,經塔尖旱池、陳拱祠、金鎖形至縣前嶺亭入高洋鋪(今位于德化縣龍潯鎮高陽村境內)”,直到“出虎豹關至永春劇頭鋪”,此間15公里。
作為土生土長的高陽村人,王金鐳對這條古道十分熟悉:“高陽村至今保留了多段較為完整的古道,這些古道平均寬度約2米,由青石板砌筑,遇水搭橋,逢山鋪梯,蜿蜒錯落地分布于山嶺田野間。”
雖為古驛道,卻是“陶瓷”唱主角。踏上苔痕青綠的古道,不時可見或大或小的白瓷碎片、青花瓷片、燒瓷的匣缽碎片,散落在泥土里、山坡堆積層里,更有甚者,還可見舊時窯工在瓷碗底部寫上的年號、商號……“過去為運輸方便,不少窯場、窯爐都建在了古道兩側。”王金鐳告訴記者,歷史上的高陽村為德化四大瓷村之一,現已發現并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宋元古窯址就有2處,此外還有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清、民國時期的古窯址28處。
此外,瓷幫古道“虎豹關”關隘旁的錦山村以“湖上竹篾”聞名,當地所編制的竹編制品,是舊時德化陶瓷外銷時的包裝物“瓷籠”,裝載著德化瓷漂洋過海,走向世界。
名人遺址遺跡多
朱熹曾在此留下詩作
在王金鐳看來,瓷幫古道令人著迷之處,不僅在于周邊遍布的古窯址及其承載的千年瓷史,還有歷代以來留存于古道沿途的名人遺址遺跡。
“王事賢勞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獨宿荒山夜,更擁寒衾聽子規。”行至虎豹關,王金鐳吟誦起南宋理學家朱熹的一篇詩作《之德化,宿劇頭鋪,夜聞杜宇》。據介紹,該詩篇為南宋紹興二十七年,朱熹同安縣主簿任滿罷歸,經瓷幫古道過境德化高陽村虎豹關,宿于隔壁劇頭鋪時所作。
作為北宋時期修建的古官道,歷代以來,包括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日本陶祖加藤四郎、李廷機、張瑞圖等眾多名人經由此道來到德化,留下了不少故事傳說,乃至名人遺址遺跡。據王金鐳介紹,從嶺頭隘一路往南,有奉祀“開閩王”王審知的嶺頭宮,有明代閩學教授、崇安教諭陳王道(號鳳岐)的墓道碑,還有見證泉州宰相李廷機與高洋名士單輔友誼的金城堂,遺跡供奉早期海神“通遠王”的金城寨等。
講好瓷幫古道故事
打造世遺文化景觀帶
“瓷幫古道是古代德化陶瓷出口的運輸主通道,承載著德化陶瓷文化發展的歷史和記憶。”2012年前后,德化文旅部門牽頭組織對位于高陽村境內的瓷幫古道進行調查,及對部分現存古道進行樹碑保護,同時,有意識地尋找早年曾從事過挑夫工種的當地人,口述古道歷史,記錄古道故事。不僅如此,當地還多次組織文藝界人士、陶瓷從業者等,開展重走瓷幫古道活動,以此呼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到古道的保護中來。
今年7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22個遺產點的重要組成,德化窯址(尾林—內坂窯址、屈斗宮窯址)再度引發全球關注。“瓷幫古道”作為承載了德化窯瓷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王金鐳建議應加強對古道的保護與宣傳。
記者從德化縣文旅局了解到,下階段,當地將依托屈斗宮窯址、尾林—內坂窯址世界遺產點,串聯起梅嶺窯、瓷幫古道等歷史文化遺跡,打造世遺文化景觀帶,講好世界遺產時代的德化陶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