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這兩個詞已經是密不可分了。平常生活中,瓷器總伴隨著我們。但一只瓷碗,按照古法全手工制作的青花瓷碗,到底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呢?這真的是段復雜而有趣的故事。


從一塊塊泥巴變成精美的瓷器,這真的是件很神奇的事情。一般說來,古法制作一個瓷器需要經過七十二道工序。舂泥、拉坯、印坯、利坯、畫胚、施釉、入窯、燒制、開窯……景德鎮的老匠人一生只從事一項工作,拉坯的一輩子拉坯,燒窯的一輩子燒窯!每一步技法都是需要多年經驗的積累。是他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


在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就有著這么一處以古法傳統工藝來制作瓷器的作坊。走進作坊,一排排未經燒制的瓷坯宛如素顏的少女,靜雅而純凈。作坊里集合了許多老匠人,經過他們的勞作,素顏美女就會穿上華麗的釉衣,綻放出驚人的美麗。就讓我們隨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一探這瓷器制作背后的秘密。


王炎生老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9歲開始學徒,擅長圓器拉坯,今年77歲。拉坯,是器物成型的雛形制作。做坯師傅用木棍攪動轱轆車盤使其快速旋轉,隨著雙手手形不斷變換,車盤上的泥料也在不停地變化,一個碗一個葫蘆飛快的就出來了,像變魔術。今年王師傅還和日本制陶高手PK,以圓形葫蘆瓶完勝。他還特意做了個葫蘆給我們看,然后掰開一節,中間全是空心的,真神奇。
他們都很淡然自若的工作著,那些神奇的動作對他們來說就像喝杯水一般簡單。這些沾滿了泥漿的手,都是一雙雙點石成金的無價之寶。而當我們得知他們的真實年齡一般都在60-80歲時,真心羨慕嫉妒啊。怎么可能?看上去一點都不像!是不是做這種手工活,心態都很平穩閑定,能讓人健康長壽,永葆青春?


汪會政老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0歲開始學徒,擅長圓器印坯。今年75歲。拉坯出來后大小會有些不一。放在陰涼處等到半干時,將粗坯套在模具上以手按拍的整形,使坯體周正勻結,這樣每個瓷器坯體規格就很標準了。這便是印坯工序。


陳圣發老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1歲開始學徒,擅長圓器利坯。今年已經83高壽了!你能看出來嗎?利坯就是將瓷器粗厚不平的多余部分去掉,讓坯體厚度適當表里如一。陳師傅手里的刀叫利坯刀,修一個碗要4把刀,每把刀有3個步驟,每個步驟要至少學3年,4X3X3=36年!這技術學起來半輩子就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