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陶瓷蜚聲中外始于宋代,位于景德鎮東郊的進坑是宋代最優質的瓷石出產地。時隔千年,景德鎮民辦非盈利機構東郊學堂保護和傳承進坑歷史文化遺產,向世界講述景德鎮宋代陶瓷故事。
進坑村距離景德鎮東郊僅8公里,群山環抱、山清水秀。蔣祈《陶記》記載:進坑石泥,制之精巧,湖坑、嶺背、界田之所產已為次矣。80后夫婦黃清華、黃薇創辦的東郊學堂就位于進坑村村頭。
融合了北方白瓷和南方青瓷優點的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鎮典型瓷器。白瓷單純華貴的胎質美和青瓷瑩潤如玉的釉質美,在青白瓷上實現了完美統一。
“沒有優質的瓷石,景德鎮不可能燒造出精美的青白瓷。”黃薇說,進坑作為最優質瓷石的出產地,是毋庸置疑的“瓷都搖籃”。
更為難得的是,進坑還完整地保存著景德鎮宋代制瓷業的原始風貌。以黃薇為執行負責人的考古調查發現,進坑擁有古礦坑5個、古窯址15個、古水碓16個,以及6公里長的千年瓷石古道。
“這些窯業遺址,完整地揭示了從原料開采、加工、運輸到制作燒成的古陶瓷生產過程。”黃薇說。
2014年6月,東郊學堂進駐進坑村。在考古調查的同時,黃清華、黃薇夫婦發動當地百姓對古礦坑、古水碓、古窯址和瓷石古道進行保護,并設立進坑村史館,開發了進坑村史館——倉塢宋代窯址——國山下宋代窯址——瓷石古道——瓷石加工水碓——東郊學堂宋代青白瓷藝術特展的宋代制瓷風情游覽路線。
“我們要把進坑打造成文化和學術高地,守護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遺產的靈魂,而不是做成一個小旅游景點。”黃清華說,過去一年里,東郊學堂舉辦了12期陶瓷文化沙龍活動,出席的人士來自全國各地。
進坑村所在的小南河流域,分布著眾多景德鎮宋代窯業遺址。“進坑周邊的20多個村莊都有古窯址,我們希望在進坑做一個樣板,帶動周邊村莊保護古代窯業遺址。”黃清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