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窯位于江西吉安市永和鎮境內,隋至宋,吉安稱吉州。在永和鎮西側約2公里長、1公里寬的范圍內,廢窯累累,瓷片和窯具俯拾皆是。現今永和鎮仍殘存著一條條匣缽和窯磚鋪砌的長街古道,這一帶就是古“東昌”縣縣城的所在地。東昌地屬吉州管轄,故名為“吉州窯”,又稱為“永和窯”。

吉州窯的興盛
古時吉州窯因陶瓷而興盛,以陶瓷生產、銷售為主的產業,帶動了交通、膳宿服務等行業的興起,宗教、文藝的交流也隨之展開,成為江南一大重鎮。據《永和鎮志》載,吉州窯興旺時的窯工,不下三萬人。僅是工人就相當于現在幾個現代中型企業,為之配套的服務行業中,該不會少于生產者,其鎮的規模不亞于一個縣城。古籍記載永和有“三市六街”,傳說有東昌十五景和“七十二條花街”,這不過是形容熱鬧繁華的概述。據專家實地測繪,參照地方志和族譜,發現永和古跡分布圖與實景有吻合處。這六街便是陶瓷集中銷售處瓷器街、長長的水塘旁的蓮池街、專門出售松柴等燃料的茅草街、“弦歌宴舞”的鴛鴦街、出售糧油等生活品的米行街、經營生產用具的錫器街。分類分區的格局,已不是一般的農村集市圩鎮,而具備了古代都市的雛形,難怪號稱“天下三大鎮”之一。

現在走進永和鎮,仍能感覺到無所不在的陶都遺風,可想象到當初的繁華。長街小巷,可見一些用陶瓷匣缽片行行排列鋪成的路面;通往田間的小路,也有斷斷續續的陶片路面。許許多多的水塘是當年挖土燒陶瓷而形成的,水少時,可見塘沿一兩尺厚的陶瓷碎片散于土中。
現在可見的24座窯包遺址——即窯嶺、茅庵嶺、牛牯嶺、后背嶺、窯門嶺、官家塘嶺、屋后嶺、豬婆石嶺、蔣家嶺、七眼塘嶺、松樹嶺、曹門嶺、亂葬戈嶺、尹家山嶺、本覺寺嶺、上蔣嶺、講經臺嶺、曾家嶺、斜家嶺、楓樹嶺、拓樹嶺、自家嶺、天足嶺、下瓦窯嶺等。像一個個小山崗,延綿近兩公里,人們稱之窯嶺。據專家考證,僅24個窯包遺址,就至少堆積了72.6萬立方米的陶片,還有那散于各處的碎片,難以計數。僅燒制的陶瓷碎片就遺留下了這么多,而銷往海內外的陶瓷該是數倍于廢品。
吉州窯陶瓷質優品精,譽滿天下。我們無法想象當時的達官貴人和平民百姓是如何喜愛吉州窯的產品,只知道流傳國內外的吉州窯陶器幸存下來的真品,都當作“國寶”珍藏著。考古專家尋得一塊半片有價值的殘片,便興奮不已。

吉州窯的陶瓷產量最多和最有特色的是黑釉陶瓷。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木葉天目盞,就是黑陶瓷茶盞中嵌了一片樹葉,這是吉州窯獨創的,譽為天目中的瑰寶。木葉天目盞看上去像翻轉的斗笠,黑得油光閃亮,令人稱奇的是,盞內嵌著的樹葉,看似突出,一摸卻又與盞底一樣平。吉州窯所產木葉天目、彩繪、兔毫天目、剪紙貼花等產品,制作技藝居同時代世界領先水平。

景德鎮自古有“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民謠,吉州窯也是如此,產品沿贛江流向天涯海角。北宋時,吉州窯已達到較大的規模,其出產的陶瓷器深受國外商人青睞。無法統計有多少吉州窯的陶瓷到了海外,只能從目前還藏在國外的文物可見一斑。日本東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吉州窯木葉天目盞和玳瑁盞,列為國寶級文物,每年只在有限的時間內拿出來供人參觀;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收藏的黑釉加花蝶紋瓶和卷草紋加彩壺,被視作稀世珍品;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博物館,陳列的在印尼出土的中國古瓷,其中就有吉州窯的黑釉黃斑碗……吉州窯陶器作為外貿的主要商品之一,為促進國際經貿和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將古樸的廬陵文化傳播到四面八方。

吉州窯濱臨贛江,上溯贛州,下達南昌,淺山叢林綿亙數十里,面對瓷土基地青原“雞岡嶺”,有豐富的原料和燃料,雨季贛江水位豐富,交通條件極為便利。吉州窯在當時“海宇清寧”的環境下,又在鄰近的豐城洪州窯、新干塔下窯、臨川白滸窯、永豐山口窯和贛州七里鎮窯等的相互促進下得到飛速發展,吉州窯的興盛與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

吉州窯的衰敗
據《東昌志》記載,吉州窯從唐代開始創燒,大約在公元900年到960年間,南宋到了高峰,元代開始衰落,到了明朝中后期,大約在公元1500年左右就停燒了,前后延續了600多年。
吉州窯停火的原因眾說紛紜。民間有多種說法,說是南宋末年文天祥起兵勤王,數千窯工響應從軍,元兵入侵廬陵后,摧毀了窯場。另一種說法,說是永和的瓷土資源枯竭了。但據探測,永和不遠的地方至今還有大量陶泥。還有傳聞說是這里突然發生了什么天災,窯工逃離。還有專家分析認為,宋代的商稅過重,到宋末,貪官奸商勾結操縱,像吉州窯這樣的半官半民窯瓷場受到的剝削更重。商人無利可圖,也不太愿意經銷了。還有專家指出,元朝統治者喜歡白色,以白為貴,因此影響到民間習俗,吉州窯的黑陶便逐漸被冷落,沒了市場。
我們可通過人文地理方面分析吉州窯窯場的衰敗原因是綜合因素釀成的。其一,戰亂時期政局的動蕩,文天祥抗元帶走了一批年輕技高的窯工,稅重和官商勾結盤剝,商人無利可圖,也不太愿意經銷了;其二,困陶土是不可再生資,就近的瓷土和燃料不足;其三,是生產技術陳舊,適應不了市場需求,難以和其他名窯競爭。從現在的贛江狀況來看,航道被不法沙石商挖得東坑西洼,加上水位下落很低,現在的贛江根本無法通航(當然這也與現今的陸上發達的交通有關),重要的還是市場需求和生產技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吉州窯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為推動中國古代瓷業生產,積累制作技藝作出了巨大成就。它善于學習當時定窯、磁州窯、龍泉窯、建窯、景德鎮窯的藝術,又獨具風格,創造出“木葉天目”、“剪紙貼花天目”等別具匠心、獨一無二的名貴產品。

吉安市把“保護和開發吉州窯”列入該縣21件大事之一,將其建設成為贛中歷史文化名鎮名窯游覽區,讓更多人一睹千年古窯的風采。吉州窯是宋元時期國內外著名的民間燒瓷窯場,窯場內遺存的24座窯包如山似崗,文物豐富,是世界上已知現存最大的古窯包遺址群。2001年,吉州窯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準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