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建新:景德鎮窯業遺存的考察與研究〈二〉
第三章 小南河流域古瓷窯址
小南河(又稱柳家灣水),屬南河支流,源出景德鎮市東南20公里壽安鄉鴻興的塘江,長19公里,流經豐旺、朱溪至柳家灣向北去,過月山下、半路港、鐵鎖橋,于黃泥頭入南河,又經湖田入昌江。該河流水面不寬,寬約10-30米,蜿蜒曲折長年不斷,流域內的柳家灣、寧村瓷石礦資源非常豐富,南市街一帶至今還保留有瓷石加工水碓作坊,宋代這里出產的瓷石經加工后可直接提供給周邊窯場制瓷,小南河一帶多為丘陵地帶,植被較為茂盛,這為小南河流域窯業興盛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節 豐旺窯址
豐旺古瓷窯址位于景德鎮市東南壽安鄉豐旺村附近,村東北距寧村約2.5公里,西南臨小南河,周圍是丘陵山巒,植被茂盛。窯業遺存均分布在山坡下,共有11處,其中3處分布在村內,其余8處分布在與該村僅一河之隔的寺前村附近。
豐旺村內的3處分別在村東北側鳳凰山,村北側的屋背山,村西側的洋村塢,總面積達6000平方米。3處遺存的遺物大體一致,燒造于同一時期。產品均為影青瓷,器物有碗、盤二類。碗的造型有圈足鼓腹唇口碗、平實足弧壁撇口碗、環足弧壁撇口碗、高足碗等。盤為圈足淺腹折沿或圈足寬邊撇沿盤。瓷胎為白色或灰白色,胎質厚實粗劣;釉色淡青,但多數偏灰或泛黃。皆素面無紋,少量有篦紋裝飾。器底足內皆無釉。該窯址是生產日用粗瓷的窯場。寺前村附近的8處遺存分別在村北側鳳凰山,村東北側小沈家塢、灰窯塢、大塢口、火龍崗、大灣田窳、大灣沈家塢、背后塢、灰窯塢口等處,堆積面積達2.5萬平方米。采集的瓷片均是影青瓷殘器,從殘器標本來看,器物以碗居多,其次是盤。器物造型與平旺村遺存中的基本一致,但有一種影青斗笠碗卻是大灣田窳遺存中所獨有,其胎骨潔白細薄,釉面光潔透明,呈淡青、淡綠色,器型規整,內壁有刻花牡丹紋飾,線條流麗生動,是該窯址中發現的質地最佳的產品,從遺存的迭壓關系觀察,由于堆積在地層的表面,應屬于該窯址的晚期產品。
該窯址未經清理和發掘,從采集的瓷片標本觀察,器物與景德鎮宋代早中期的影青瓷產品相似,且瓷器的裝燒形式亦為宋代早中期普遍采用的仰燒法,故該窯址燒造時期在宋早、中期,是當時生產日用瓷規模較大的窯場。
第二節 寧村窯址
寧村古瓷窯址位于景德鎮市東南壽安鄉寧村,東北與柳家灣相距約4公里,西南與寺前相距約2公里,西北鄰近山田塢水庫,水庫渠道穿村北而過,南臨小南河,隔河與平旺村相望。遺存分布在寧村和平旺村附近,共有6處,即寧家塢、窯塢、寧村后背山、上湯塢西山、上湯塢東山、牛欄塢等處。
寧家塢在寧村西約100米處,遺存鄰近公路,大部分被筑路夷平,現有遺物堆積面積約600平方米,遺物倚山坡堆積,通高數十米;窯塢在寧村東北約400米處,東南距小南河約220米,遺物堆積面積約3300平方米;寧村后背山在村北,遺物倚山坡堆積,面積約800平方米;上湯塢西山在平旺村西北約500處,南臨公路,遺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積,面積約700平方米;上湯塢東山在平旺村西北,西距上湯塢西山約100米,遺物堆積面積約1800平方米。
該窯址未經清理發掘,故地下遺物不明,從暴露在遺存表層的遺物觀察,均為影青瓷,主要是碗類。胎質釉色和器物造型與豐旺村遺存中相同。裝燒形式采用一器一匣仰燒法,據此推斷該窯址的燒造年代下限在北宋時期,是一個燒造日用粗瓷的窯場。
第三節 朱溪窯址
朱溪古瓷窯址位于景德鎮市東南23公里壽安鄉朱溪村,東北側距南市街約1.3公里。該窯址的遺存分布在朱溪和牛棚兩個相鄰的自然村附近,共有4處:(1)在朱溪村北約400米處獅子墩,南距朱溪至柳家灣公路400米,南面鄰小溪,遺物堆積面積約1200平方米,保存較完好;(2)在朱溪村西北約250米處鳳凰山口,東南距公路250米,南距小溪240米,遺物堆積面積約16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壞;(3)在牛棚村西側三丘窳,遺物堆積面積約23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壞;(4)在牛棚村西側板粟山,遺物堆積面積約8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壞。
以上4處遺存中采集的瓷片,為一色為影青瓷,器物為碗、盤二類。以碗為大宗,盤較稀少;碗的造型多樣,盤類單一。碗的造型有:圈足瓜棱碗、圈足斜壁花口碗、圈足瓜棱敞口碗、圈足瓜棱折沿碗、假圈足撇口碗、高足碗、大足碗、圈足鼓腹折沿碗等。盤為假圈足唇口或花口盤等。瓷胎為白色,質地細膩,釉色白泛淡青、淡綠,亦有少量閃灰泛黃的。裝飾有劃花或簡單的篦紋,紋飾有水波、草株、牡丹等。
從調查中采集的4處遺存的窯具來看,產品均采用一器一匣仰燒法裝燒。器物和窯具特征與景德鎮北宋早中期窯址中的相同,該窯址的燒造時期在宋代早中期。
第四節 南市街窯址
南市街古瓷窯址位于景德鎮市東壽安鄉南市街村,東北距柳家灣約1.5公里,遺物分布范圍較大,內容豐富,較大的遺存有4處:一處在村南約200米山澗中;一處在村后獅子山黃土嶺北斜坡上;一處在東起水庫,西至小學北鄰公路邊;一處在村西盡頭。分布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
該窯址未經清理與試掘,從采集的瓷片標本來看,燒造的是青瓷、白瓷、影青瓷和白釉瓷,大規模燒造的是影青瓷。
青瓷為灰胎,白瓷為白胎,產品有碗、盤、壺三類。碗、盤為大足唇口或花口,壺作瓜棱式。器物造型和胎釉與湖田窯五代產品相似,采用的裝燒形式亦為支釘迭燒法。影青瓷胎骨純白細膩,釉面光潔滋潤,釉色呈淡青、水綠、粉青、淺綠,均呈色較佳。胎釉較之附近朱溪、西溪等窯址中的影青瓷為好,尤其是黃土嶺堆積的影青瓷片,胎骨極薄,輕巧,釉面晶瑩、白里透綠,是優質影青瓷的燒造場地。影青瓷產品有碗、盤、壺、盞、盞托、粉盒等。器物造型與湖田窯宋代影青瓷產品相似,產品以瓜棱式碗和斗笠碗為多,成型規整,其中斗笠碗器壁平薄可以透光;另有芒口碗,器物較粗劣,裝飾技法主要是劃花,亦有少量的印花,紋飾有牡丹、菊花、蓮瓣及各種卷草團花,印紋多為雙魚,圖案紋飾集中在器心或分布在內壁,布局規則,形象生動,早期產品多為素面,釉面多為開片,紋理細密,有一種特殊的裝飾效果。產品的裝燒形式早期的采用一器一匣仰燒法,后期采用墊匣覆燒和支圈覆燒法。白釉瓷,產品多為折腰碗、盤,其瓷胎與影青瓷相同,釉層較乳濁而泛黃。產品均采用沙渣的墊餅仰燒法燒成,所以器物圈足外沿的釉層都粘有微小的砂粒。
從初步調查的資料分析,該窯址興燒于五代,終燒于元代,其燒造的影青瓷,產品較精,居于景德鎮宋代諸窯之上,是宋代景德鎮制瓷水平最高的窯場之一。
第五節 西溪窯址
西溪古瓷窯址位于景德鎮市東南壽安鄉西溪村,東側與柳家灣相望,相距約2公里,西臨小南河。遺存分布在屋后山、窯間壟、背后塢三處。
屋后山在村北側,遺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積,面積約100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壞。窯間壟在村西100米處,東南側臨近小南河,遺物堆積面積4000平方米,大部分被開墾成菜地。背后塢口在村東南側,遺物堆積在小山坡上,面積約2000平方米,遺存表層被辟為菜地。該窯址未經發掘,從遺存中采集的瓷片來看,主要燒造影青瓷,產品為民間日用大、小碗類。器物造型有:高實足淺腹碗、圈足蓮瓣花口撇口碗、環足瓜棱折沿碗、圈足斂口小碗、圈足折腹敞口小碗、大足瓜棱碗、小足敞口碗、圈足花口碗,裝飾以篦紋為主,亦有少量的刻花牡丹,碗的大小各異,一般為口徑18-12厘米,足徑3-5.5厘米,高6-12厘米。瓷胎為白色,亦有呈灰白色的,胎質略粗。釉顯淡綠或泛黃色。釉面多見細裂紋,有一種特殊的裝飾效果。窯具有漏斗式匣缽,為矮壁、平底;墊餅,為圓餅狀。
從調查資料分析,該窯址燒造瓷器采用的是一器一匣仰燒形式,產品具有宋早中期的特征,燒造時期當在宋代早中期。
第六節 柳家灣窯址
柳家灣古瓷窯址位于景德鎮市東南約20公里壽安鄉柳家灣村,村西北有一條小溪入小南河,四周山麓植物茂盛,其窯業遺存大小計10處,面積近10萬平方米。簡介如下:
1、在村中水泥廠院內,遺物分布面積約1200平方米,堆積厚度1.5-2.5米。產品有影青高足碗、矮實足撇口碗、大小圈足弧壁刻花碗等。瓷胎潔白細膩,釉面滋潤,釉色為白泛淡青色,有透明感。因基建遺存破壞嚴重。
2、在村南側免兒望月山,東北距水泥廠約200米,堆積面積達1萬平方米,保存較好。產品有高足鼓腹撇口碗、圈足鼓腹撇口碗、圈足瓜棱碗、圈足撇口盤等。均為影青瓷,胎骨潔白,釉色白泛湖綠色,有刻花裝飾。
3、在村北側匣缽墩,東距小鐵路約50米,堆積面積約2200平方米,產品與水泥廠遺存一致
4、在村北約500米處油麥塢,遺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積,面積約3萬平方米,部分被擾亂。產品有高足葵口碗、圈足葵口碗、斗笠碗等,胎質細膩,影青釉色純正。
5、在村北側供銷社院內,堆積面積約1300平方米,大部分已被破壞,產品有高足碗、實足撇口碗、小圈足弧壁敞口碗、高足杯等。其高足杯為深腹、直口、喇叭狀高足,均為影青釉,釉層有透明感,多為白泛淡青,也有泛淺綠、湖綠色,胎質潔白細膩。
6、在村東北約200米處雷打塢,堆積面積約1000平方米,保存較好,產品有高足碗,圈足鼓腹撇口大、小碗等,均為影青瓷。
7、在村西北側炮臺山,東距小鐵路約200米,堆積面積約6000平方米,遺存破壞嚴重,產品有高足碗、平足唇口小盞等,均為影青瓷,胎釉質地較佳。
8、在村西約350米處金家塢,附近相距幾十米有3處遺存,呈西北向一字排列分布。北面的一處,遺物由西向東倚山坡堆積,面積約8000平方米,產品有杯、注碗、注壺等;西南的一處,遺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積,面積約1000平方米,產品有影青圈足鼓腹撇口大、小碗等,胎質細膩,釉面滋潤光潔,呈淡青色;中間的一處,遺物由西向東倚山坡堆積,面積約1200平方米,產品有支釘迭燒白瓷碗和影青高足碗,圈足敞口盤等。白瓷量少,胎質一般較粗,釉色亦偏灰,碗心有9-16個支燒痕跡。影青瓷胎釉較佳。
從調查的資料來看,該窯址除在金家塢一處發現支釘迭燒法外,余皆采用一器一匣仰燒法。仰燒瓷的器底墊泥餅,與匣缽相隔,泥餅直徑均小于器物圈足內徑,所以器物圈足底光潔。該窯址的燒造年代,上限應在五代時期,大規模的燒造則是在北宋晚期。其影青瓷裝飾技法主要是刻花,紋飾有牡丹、蓮瓣、百合及各種團花。紋飾集中在器心或內壁,布局規則,線條流暢自如。它是景德鎮北宋時期燒制影青瓷質量優異,規模較大的窯場之一。
1985年江西省文物工作隊,對柳家灣匣缽墩北側筑鐵路路基時暴露的一處窯業堆積進行了清理,發表《江西景德鎮柳家灣古瓷窯址調查》,2據介紹,采集的主要標本均為影青瓷,品種有:(1)碟,分五式。Ⅰ式:敞口,弧壁,矮圈足,腹外壁有六道凹棱。高3.8、口徑9.2、底徑4厘米。Ⅱ式:葵口,斜弧壁,高圈足,內壁有五道凸棱。高3.2、口徑10、足徑3.6厘米。Ⅲ式:口沿平折,直壁,平底,高圈足,釉開片。高3.5、口徑9.4、足徑3.6厘米。Ⅳ式:葵口,斜弧壁,平底,內壁有十二道凸棱。釉色光潔。高2、口徑10.5、足徑3.6厘米.Ⅴ式:十二瓣葵口,斜壁,平底微內凹,內壁有六道凸棱。高2.5、口徑11、足徑3.7厘米.(2)杯,分三式。Ⅰ式:直口,深弧壁,圈足略外撇。高5.8、口徑7.6、足徑4厘米。Ⅱ式:直口,圓弧壁,高足呈喇叭。高6.3、口徑7.2、足徑3.6厘米。Ⅲ式:口殘,內底平坦,高足略呈喇叭狀。足高2.8、足徑3.2厘米。(3)盞,分八式.Ⅰ式:弧口,弧腹,圈足微內斂,器腹呈六棱或八棱狀。高6.3、口徑11.5、足徑4厘米。Ⅱ式:侈口,圓弧腹,高圈足,高6.2、口徑11.6、足徑4.4厘米。Ⅲ式:侈口,淺弧壁,或作葵口瓜棱腹,圈足。高4—4.8、口徑13.1—14、足徑3.7厘米。Ⅳ式:侈口,腹壁曲弧,內底平坦,小圈足。盞心印有菊瓣。高4、口徑11、足徑3.4厘米.Ⅴ式:敞口,小圓唇,斜壁,圈足,內底略凸起,釉開片。高4.8、口徑11、足徑3.3厘米.Ⅵ式:葵口,斜弧壁,小圈足,內底略凸起,內壁有等距離分布的三朵刻花,釉開片。高4.6、口徑12、足徑3.2厘米。Ⅶ式:敞口,斜弧壁,小圈足,內壁有等距離分布的三、四朵刻花,有的內底略凸起,外壁刻菊瓣狀條紋。高6.5、口徑12.2、足徑3.4厘米。Ⅷ式:六瓣葵口,斜壁,圈足,內壁有三朵等距離分布的刻花,外壁有三道細弦紋。高5.6、口徑16.6、足徑4.5厘米。(4) 盞托:已殘,高圈足略外撇,托座與托盤為分制后合燒而成,器壁平勻。托徑約12、殘高5.5厘米。(5) 盅:分二式。Ⅰ式:五瓣葵口,斜弧壁,平底,高圈足,內壁正對葵口處有凸棱。高6.1、口徑9.6、足徑3.6厘米。Ⅱ式:葵口,腹壁斜直,圈足較高,釉面開片。高8.5、口徑13.4、足徑5.4厘米。(6) 碗:分七式。Ⅰ式:敞口,淺弧腹,矮圈足,外壁有五條瓜棱,內底有七個小支釘。高4.2、口徑14、足徑5.4厘米。Ⅱ式:敞口,斜弧壁,外壁有菊瓣狀斜條,矮圈足。高4.2、口徑12.4、足徑5厘米。Ⅲ式:敞口,小圓唇,淺弧腹,矮圈足。高4.1、口徑15.4、口徑5.2厘米。Ⅴ式:敞口,斜弧腹,矮圈足,外壁有六條反棱。高4.4、口徑11.4、足徑4.6厘米。Ⅳ式:敞口微外撇,腹壁斜弧,矮圈足,內壁刻弧狀篦紋,釉開片。高6、口徑17.2、足徑5.5厘米。Ⅵ式:敞口,唇微外侈,余弧壁,假圈足,足底略內凹。高6.3、口徑17.6、足徑5.8厘米。Ⅶ式:侈口,唇外緣凸起,斜弧腹,實圈足,釉面有褐色班點。高6、口徑16.4、足徑5厘米。(7) 盤:分二式。Ⅰ式:六瓣葵口,斜壁,折腹,矮圈足。內底刻各種團花,紋飾多牡丹、芙蓉等。高4口徑14.6足徑4.2厘米。Ⅱ式:口殘,斜壁,平底微內凹。器胎厚度達1.3厘米,足徑6.5厘米。(8) 注壺:侈口,束頸,圓弧腹,短直流,帶狀系,矮圈足。口徑6、腹徑10-11、底徑7.5厘米。(9)注碗:分二式。Ⅰ式:十瓣葵口,深弧腹,高圈足。高8.5、口徑15、足徑7.6厘米。Ⅱ式:敞口,小圓唇,深弧腹,圈足內斜。高8口徑14、足徑7.4厘米。(10)制瓷工具。蕩箍:制坯工具,圓環狀,內壁有釉,有的可見旋磨痕。箍外徑7.5—10.6、高1.5—2.5厘米。(11)匣缽:裝燒工具。缸胎,多呈漏斗狀,高8—15、口徑10—27厘米。大小多種,深淺不一。有的刻有數碼或姓氏,如“七”、“九”、“張”等。墊柱:匣缽的基礎工具,用以提高匣缽的窯位。粗炻質,圓柱狀,不甚規則。高8—16,柱徑7—12厘米。墊餅:系瓷器與匣缽的隔離器,均裝在器底,出窯即廢,堆積極多。圓餅狀,褐色炻質。餅徑2.5—4,厚0.9—2厘米。以上器物為宋代產品,它們的相對年代可以從江西地區歷年來的一些紀年墓葬出土的瓷器得以佐證。與窯址出土相類似的菊瓣斜條碗(Ⅱ式)在德安縣宋景祐四年墓中有出土;3高足杯(Ⅱ式)、盞托與注壺、注碗同南城縣宋嘉祐二年墓出土的相仿似;4注壺、注碗與淺碟(Ⅳ式)在鉛山縣宋元祐元年墓中有出土5;同類斗笠盞(Ⅶ式)與劃花折腰盤(Ⅰ式)在婺源縣宋靖康二年墓中有出土。6其中Ⅵ式碗與余干縣梅港元至元二十一年墓出土的瓷碗相類同7,它們應為元代產品。由此可見,柳家灣窯的制瓷時代,早起五代,全盛于北宋,衰落于南宋早中期,元代有部分窯口燒造過粗瓷。從匣缽墩堆積切削斷面觀察,底層多高足盞、葵口盞,中層多斗笠盞、菊瓣斜條碗,上層多劃花折腰盤、弧腹碗(Ⅴ式),該堆積的時代應為北宋中、晚期。
柳家灣五代產品光素淡雅,形制淺坦,器多矮圈足,腹部多有瓜棱,采用支釘疊燒法。至北宋時,影青瓷不僅有“假玉”之稱,而且形制多仿金銀器,葵瓣、葵口、瓜棱盛行。器內劃、印花紋,線條流利自如,紋飾多牡丹、芙蓉、菊瓣、云氣、水波等,器多高足,斜弧。瓷釉光潤細膩,色澤純正。許多作素面,器呈開片,紋理均勻。元代僅見日用粗器,胎土粗松,釉呈青色而多褐色班點,器多素面。入宋以來采用單件仰燒之法,一缽一器,重疊裝燒,最上面的匣缽加一凹面蓋子,這樣器物不受污染,受熱均勻,形制質量得到保證。器底墊以泥餅與匣缽相隔,餅徑小于器物足徑,器物圈足外釉完整。由于泥餅含鐵量較高,所以器底多留紫褐色斑痕。
第七節 靈安窯址
靈安古瓷窯址位于景德鎮市東南約18公里湘湖鄉靈安村(又稱查村)附近,村前有條小溪流入南河,周圍山林茂密。該窯址在占家塢、塘塢、余家塢、吳沖塢四處遺存,總面積達8000平方米。
占家塢在靈安村臨近的大港埠村西約250米處,遺物由西向東北倚山坡堆積,面積約3500平方米,部分遺存被擾亂;塘塢在大港埠村西北約250米處,遺物由西向北倚山坡堆積,面積約500平方米,保存較好;余家塢在靈安村老屋下西南約350米處,東南臨近公路,遺物堆積面積約17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壞;吳沖塢在大港埠村東南約400米處,遺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積,面積約2200平方米,保存較好。
該窯址距南河較遠,規模較小,一直鮮為人知。從初步調查所得資料來看,該窯址燒造影青瓷,產品單一。主要以碗類為主,其次為盤類。產品造型與湖田窯北宋早期同類產品相似,但胎質較粗疏,釉色閃灰,釉面晶瑩透明者少。器物罕見有紋飾裝飾,少量的僅在器物內壁飾有簡單的篦紋。產品的裝燒采用一器一匣仰燒形式,根據裝燒形式和器物特征判斷,該窯址燒造時間在北宋早中期。
第八節 靈珠窯址
靈珠古瓷窯址位于景德鎮市東南約19公里壽安鄉靈珠村(又稱烏龜山)附近,村西與月山下窯址相距約2公里,東南側的白菜園水庫有一條水溪經村南流入南河。該窯址的遺存主要分布在鄰近的4個自然小村莊,即義民、烏龜山、娘娘塢、鳳凰咀,基本呈東西方向間隔分布。
義民村在靈珠西北約500米處,周圍有4處遺存:(1)在村西北側屋背山,遺物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積,面積達600平方米,大部分被毀壞;(2)在村西北約400米處膠人塢,遺物由南向西傍山坡堆積,面積約2500平方米,保存較完好;(3)在村東北約600米處井塢,遺物由西向東倚山坡堆積,面積約1300平方米,部分被破壞;(4)在村北約250米直塢花行山,遺物由東向西倚山坡堆積,面積約1100平方米。這4處遺存瓷片皆為影青瓷碗殘片,產品器型有高圈足瓜棱碗、高足大、小碗、圈足弧壁唇口碗、圈足敞口大、小碗、假圈足斂口小碗、圈足芒口碗等。瓷胎白色細膩,釉色多白泛淡青,除井塢一處發現多級墊缽復燒窯具外,皆為一器一匣仰燒窯具。
烏龜山即靈珠村,附近有3處遺存:(1)在村東北120米處雞鳴山,臨近公路,堆積面積800平方米,保存較好;(2)在村東北約300米處雷打山,堆積面積1200平方米,保存較好;(3)在村東約300米處老鼠咀,西臨公路,堆積面積約300平方米。這3處遺存中的產品,除未發現影青芒口瓷外,其它遺物與義民遺存的相似,裝燒形式采用一器一匣仰燒法。
娘娘塢村在靈珠東北約700米處,附近遺存有2處:(1)在村北約120米處打鐵塢口,東臨公路,遺物由東向西倚山坡堆積,面積約3500平方米;(2)在村北約350米老虎皮,遺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積,面積約800平方米。二處遺存中的瓷片均為影青瓷,產品有碗、盤二類,器型為高足碗、實足大碗、圈足折沿花口碗、環足敞口盤、環足花口盤等。裝飾有刻花牡丹、水波紋等,瓷胎潔白細膩,有刻花紋的瓷片釉色甚佳,釉面有一種晶瑩透明的翠綠色調。
鳳凰咀在靈珠東北約1.2公里處,附近有3處遺存:(1)在村西南400米處鴨舌塢,東臨小水庫,遺物堆積面積約500平方米,保存完好;(2)在村南約450米處下牛尿嶺,遺物堆積面積約1200平方米,大部分被筑路破壞;(3)在村北側水井窳,東側為公路,遺物由東向西倚山坡堆積,面積約500平方米,保存完好。這3處遺存,除在水井窳遺存中采集到青瓷和白瓷片外,均為影青瓷,青瓷和白瓷產品為支釘迭燒的碗、盤類,屬五代產品,且迭壓在影青瓷之下。影青瓷產品為碗盤類,器物特征和娘娘塢村遺存中的相似,均采用一器一匣仰燒法裝燒。
綜上所述,可知該窯址最早興燒于五代(燒造地點有水井窳一處),大規模的燒造在宋代早中期,宋代后期只有義民村的井塢還在燒造。
第九節 大屋下窯址
大屋下古瓷窯址位于景德鎮市東南約18公里壽安鄉大屋下村附近。村東一條小溪通小南河,東南側距朱溪窯址約3公里。該窯址遺存分別在東塘塢、新村窯塢、大屋下屋背山、新村屋背山、內小里李家塢、寧家山、黃土嶺、虎山等八處。
東塘塢在村北,窯業遺存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積,面積約4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壞,瓷片為影青釉高足碗、小圈足敞口大碗、假圈足碗等殘片。瓷胎一般都堅硬厚實,釉色多泛黃,有篦紋裝飾、產品制作較粗;新村窯塢在村東北約250米處,遺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積,面積約3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壞,瓷片為影青釉碗、壺殘片。壺為瓜棱式,胎、釉質地與東塘塢遺存中的相似。大屋下屋背山在村北側,遺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積,面積約72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壞,瓷片為影青釉碗類殘片,粗制厚胎;新村屋背山在村內,遺物堆積面積約10000平方米,大部份被破壞,散見于地表的瓷片為影青釉碗、盤、杯等殘片;內小里李家塢在村西北約400米處,遺物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積,面積約2600平方米,保存較完好,采集的瓷片為影青釉圈足大碗、假圈足內壁篦紋碗、高足杯、高足鼓腹折沿小碗等殘片。瓷胎潔白細膩,釉層均勻透明,產品較為精細;寧家山在村東北約400米處,東南與虎山相連,與黃土嶺相望,遺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積,面積達6000平方米,保存較完好,采集的瓷片有:影青大足內壁篦紋(外壁下層有印棱)、環足敞口小碗、高足碗、小平足弧壁折沿碗等殘片;黃土嶺在村東北約150米處,遺物由東向西倚山坡堆積,面積9500平方米,保存較完好,采集的瓷片有影青瓷碗、盤殘片,胎骨渾厚,質地略粗,釉色青白泛黃;虎山在村東北約150米處,遺物堆積在山腳,面積約8000平方米,保存較完好,采集的瓷片為影青釉碗類殘片,胎質較黃土嶺的略佳,釉色多白泛青色或淡綠色,器型較規整。
經初步調查得知,該窯址產品較單一,幾乎都是碗類,質量有粗精之分,裝燒均采用一器一匣仰燒法。其燒造年代在北宋時期,它是景德鎮北宋時期以主要燒制影青碗類瓷器的規模較大的窯場之一。
第十節 涼傘樹下窯址
涼傘樹下古瓷窯址位于景德鎮市東北18公里壽安鄉涼傘樹下村,西臨小南河,東傍山丘,南接月山下,北接柳家灣,分別相距約2.5公里,遺存在村北側水庫壩處,堆積面積約400平方米,厚度0.6-1.2米之間,因修建水庫,有一部分遺存被毀壞。
該窯址未經發掘,從一暴露的遺存斷面考察得知,遺物堆積可分:底層為支釘迭燒青瓷和白瓷;上層為一器一匣仰燒影青瓷。青瓷,胎為灰色,質地粗疏,釉色偏灰;白瓷,胎為白色,胎質較純白,釉色閃灰或閃黃;影青瓷,胎質潔白細膩,釉面透明光亮,釉色多泛白,根據采集的瓷片辨別,產品有:青釉大圈足唇口或撇口碗,白釉圈足唇口或撇口碗,白釉大足折腰盤,影青釉圈足鼓腹撇口或唇口碗,影青釉高足碗,影青釉折腰撇口盤等,影青瓷碗外壁有刻花紋飾,紋樣有簡筆牡丹或卷草等。
根據上述考察資料推定,該窯址興燒于五代,終燒于宋代中后期,由于該窯址遺物迭壓關系清楚,是研究五代──北宋瓷器演變的重要遺存。
十一節 富坑窯址
富坑古瓷窯址,位于景德鎮東南16公里壽安鎮富坑村。東側隔小南河與月山下窯址相望,相距約1.5公里,西側距三寶蓬古瓷礦區約2.5公里。窯業遺存有村北謝家蓬、村南的何家蓬2處。
1、謝家蓬遺存,東側靠近景德鎮至涌山煤礦小鐵路,正東面有一條小溪流入小南河。遺存上長滿茂盛的雜草灌木,保存較好。遺物由南向西倚山坡堆積,面積約12000平方米。采集的瓷片均為影青瓷,器物為足底無釉的大小碗類,裝燒形式為一器一匣仰燒。
2、何家蓬遺存,遺物堆積在一個小山坡上,東西約140米,南北約63米,通高近10米。采集的瓷片器物為高圈足小碗、假圈足撇口碗、假圈足大碗等,均為影青瓷。胎質潔白細膩,釉面晶瑩透明,紋飾以簡單的蓖紋為多,亦見少量刻花,紋樣為草株類。瓷器的裝燒形式與謝家蓬遺存相同。
從器特征和裝燒形式判斷,該窯址燒造年代在北宋早、中期,以后廢止停燒。
第十二節 月山下窯址
月山下古瓷窯址位于景德鎮市東南16公里壽安鎮月山下村附近。村東南與柳家灣窯址相距約3公里,西面有小南河連通南河。
窯業遺存在村東南350米的小學校南側,遺物由西向東依山坡堆積,寬約15米,長約45米。堆積物由坡腳到坡頂逐步減少,從堆積物的分布狀態可看出,當時窯爐較長,從下而上恰好形成一平緩的坡度,窯頭低,窯尾高,應屬龍窯。遺存小部分被辟為菜地,從暴露出的斷層中采集到大量影青瓷片,經辨別均為圈足撇口碗殘器。殘器瓷胎為白色,胎骨堅致細密,釉面滋潤,釉層有透明感,白泛淺綠色或米黃色,均清亮光潔幽倩淡雅。瓷片多為素面,未有紋飾,但釉有開片,紋理均勻細密,有一種特殊的裝飾效果。
該窯址產品單一,主要是碗類,瓷器裝燒采用一器一匣仰燒形式。從器物特征和裝燒形式判斷,該窯址燒造于北宋時期,目前窯址保存較好。
第十三節 小 結
小南河流域大大小小分布70處窯業遺存,大都座落在靠近小南河水邊,是景德鎮宋代窯業最為集中和發達的區域之一。這里的窯址大部分燒造于宋代,主要生產影青瓷,產品品種豐富,風格基本相似。豐旺窯燒造于宋早、中期,主要生產日用瓷。寧村窯燒造于北宋時期,規模不大,主要生產日用粗瓷。朱溪窯燒造于宋代早中期,產品主要以影青碗盤為主。南市街窯興燒于五代,終燒于元代,宋代生產的影青瓷質地較精,是宋代景德鎮地區生產影青瓷最好的窯場之一。西溪窯燒造于宋代早中期,產品以日用影青碗盤為主。柳家灣窯是小南河流域最大的窯場之一,燒造上限在五代時期,大規模的燒造在北宋晚期,其時燒制的影青瓷質量最優。靈安窯有十多處窯業堆積,主要是宋早中期堆積,五代和南宋時期堆積個有一處。大屋下窯燒造年代在北宋時期,它是景德鎮北宋時期以專門燒制影青碗類的規模較大的窯場之一。涼傘樹下窯興燒于五代,終燒于宋代中后期,由于該窯址遺物迭壓關系清楚,是研究五代──北宋瓷器演變的重要遺存。富坑窯該窯址燒造年代在北宋早、中期,以后廢止停燒,產品較為單一。月山下窯燒造于北宋時期,其燒制的產品單一,主要是碗類。總之,小南河流域窯場以南市街窯產品最精;柳家灣窯燒造規模最大;朱溪、西溪、靈安、靈珠窯址均座落于小溪邊,窯場分布密集,燒造規模不大,多數窯場燒造于宋代早中期,極個別的宋晚期仍在燒造,但入元之后均停燒了。小南河流域窯場是宋代早期規模較大,產品較佳的窯場之一。宋后期由于瓷土資源枯竭、城市經濟繁榮發達等原因,這些分布在鄉村的窯場逐漸向西北方向轉移,集中到景德鎮湖田窯、鎮窯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