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共計762處,分為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其中,江西有32處文物保護單位榜上有名,樂平南窯遺址榮列其中,躋身“國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稱)。

樂平南窯遺址
位于樂平市接渡鎮南窯村東北面的南窯遺址,在1964年被發現前一度“處于深閨無人識”。改革發展的和熙春風,穿越了時空,拂醒了南窯。1982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再次勘察,1983年樂平縣人民政府將南窯遺址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入新世紀,隨著發掘和保護力度加大,南窯遺址迎來面世“加速度”。2011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重點調查。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2013年3月至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樂平市文化廣播電視局、樂平市博物館、廈門大學歷史學院、西北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等單位對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2013年12月,江西省文化廳和景德鎮市人民政府在樂平召開南窯古瓷窯址考古成果發布會。考古研究表明南窯燒造歷史悠久,始燒于中唐,興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燒造歷史,是瓷都景德鎮境內目前已知最早的窯業遺存。不僅填補了景德鎮地區唐代瓷窯遺存的空白,而且把瓷都景德鎮的瓷器燒造歷史向前推進一步,改寫了景德鎮地區制瓷史,是瓷都景德鎮“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先聲,為明清時期瓷都景德鎮的興起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南窯遺址考古成果發布會
現今揭露清理一座龍窯遺跡長78.8米,是目前景德鎮地區發現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窯爐遺跡,也是迄今為止考古揭露最長的唐代龍窯遺跡。同時考古研究表明,南窯最早使用減火坑技術,是晚期分室龍窯的發端。考古研究表明南窯古瓷窯址規模宏大,文化堆積厚達1-3米,堆積最深超過5米,分布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保存規模之巨大、完好在江西省境內同類窯址中罕見,是我國迄今發現窯爐分布最密集的、布局最有規律的、瓷業組織最嚴密的唐代窯場;是江西地區一處重要的獨具風格、特色鮮明的唐代青瓷窯場,兼容越窯、長沙窯、洪州窯和河南魯山窯等工藝特點;制瓷技術高超,燒造水平一流,生產的瓷器質量精致,造型典雅,藝術性高,燒制技法和裝飾藝術富有特色,有的技術走在同時期窯場前列,部分產品具有外銷的性質,可能是唐代重要的外銷瓷器生產基地之一。

南窯學術研討會(徐天澤 攝)

2014年10月18日,參加景德鎮(樂平)南窯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參觀南窯遺址(郎治平)
2014年4月,唐代南窯遺址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14年10月,由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組委會、景德鎮市人民政府、江西省文物局主辦,樂平市人民政府、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鎮市文廣新局承辦的2014年景德鎮(樂平)南窯學術研討會在樂平舉行。來自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博物館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34個單位5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2015年1月,陶瓷泰斗耿寶昌再次來到南窯考察指導保護利用工作。

耿寶昌(右一)在南窯考察指導保護利用工作(徐天澤 攝)
近幾年來,樂平市委、政府及時采取了保護措施,對已經揭露的龍窯遺址搭建了保護房架以及防腐木板游步道,以服務公眾參觀旅游,安排了專人對遺址進行全天保護。同時南窯遺址實地與市博物館南窯出土青瓷陳列室有效對接。2015年10月,樂平市博物館與省考古研究所合作編著出版了《景德鎮南窯考古發掘與研究——2014年南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6年,南窯遺址納入景德鎮市大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十八要素之一。遺址本體及設施也得到了極大地保護和清理。南窯遺址文化展廳現正在施工布展中。
隨著南窯遺址列為“國保”的公布,南窯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將走上科學化、規范化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