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贛州市大余縣南安鎮新余村灘頭村小組發現灘頭窯遺址,遺址分布面積約1000平方米,目前已發現五代至北宋時期的龍窯遺跡2條,明代墓葬4座,清墓3座。

大余灘頭窯遺址
2018年6月,因為環城路工程建設,灘頭窯址被發現。遺址發現時,因早年村民耕種和近年修路取土,窯址堆積破壞嚴重,但斷面仍可見有厚達1至1.5米的窯業堆積層,分布面積約1000平方米。今年8月至10月,在大余縣博物館的請求與協助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派考古隊對灘頭窯址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搶救性考古發掘。這期間的江西,悶熱異常,平均氣溫高于往年,降水量亦低于往年。考古隊員們克服連續高溫、干旱的惡劣天氣,發掘面積1200平方米,揭露了五代至北宋時期的龍窯遺跡2條,明代墓葬4座,清墓3座。

兩條龍窯均寬1.5米左右,坐西朝東,相隔15米平行分布。其一長36米,保存較好,窯門、火膛、窯床都清晰可見,只是窯尾遭破壞不存。尤其難得的是在窯前段共發現了三個層次的窯頭,說明這條龍窯在原址上至少經過兩次改擴建。最底層的窯頭保存最完整,磚砌的窯頭還留有多層封門磚。其二遭破壞嚴重,只殘剩窯頭部分,長度不到10米,窯墻磚基本被取走,僅殘留窯底遺跡。

聚首與龍首流拼接的飛龍圖

經過修復的龍首流長頸瓜棱壺

修復后的灘頭窯址出土瓷器
據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灘頭窯址考古隊領隊肖發標介紹,灘頭窯址出土的瓷器數量達三萬多件(片),以黑中泛青的褐釉瓷為主,其次是黑釉瓷。器型以壺、瓶、罐、爐、甕、盆、擂缽、水匜等為多見,如執壺就修復了54件,少見碗、盤、碟、盞,大多屬于酒器與茶具,符合宋人喜歡煮酒、烹茶的生活習俗。器形普遍尺度較大,以喇叭口、瓜棱腹、龍首流、條紋把等多變的造型作裝飾,缺少刻劃花紋裝飾。肖發標認為,從釉色、器型、裝飾等特征分析,出圖瓷器的燒造年代始于五代,終于北宋。
在出土的眾多瓷器中,最值得稱道的是龍首流長頸瓜棱壺,共修復了6件,還有50件龍首流殘件。據相關專家介紹,帶龍首流造型的宋代瓷壺,以前僅見于河北的定窯與陜西的耀州窯,數量不多,這次在大余縣灘頭窯址發現的龍首流長頸瓜棱壺是北方制瓷技術南傳的重要證據。
大余縣(1957年之前名為大庾縣)古稱南安,位于江西省西南端,與廣東、湖南省交界,是江西省的“南大門”。自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開鑿梅關驛道以來,大余成為中原通廣州往東南亞等國“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陸路通道,被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贊譽為“大江東去幾千里,庾嶺南來第一州”。灘頭窯址是江西省大余縣首次經過考古發掘的古代窯址,也是贛南地區除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七里鎮窯址之外,考古出土瓷器數量最多、器型最豐富的宋代窯址,對了解唐宋時期贛南瓷器的燒造狀況與水平具有重要價值。灘頭窯址中發現一件刻有“北宋熙寧九年”銘文瓷器,推測應產于北宋中期,這件瓷器仍然采用支座支燒,不用匣缽裝燒。肖發標認為,這顛覆了過去支座支燒瓷器一般是在五代時期的認識,說明支座支燒技術在有些偏遠地區,延緩到了北宋中期。
專家認為,大余灘頭古窯址的考古發掘,不論是對研究唐宋南嶺山區的瓷器燒造技術水平還是對弘揚大余縣古代商路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與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