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隋唐以來,中國的造船和航海技術日臻進步、成熟,海上交通航線開辟,海運便捷,大量的中國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遠遠不斷輸出海外,遠銷東南亞和中東地區,并由此轉運擴散到地中海沿岸。人們把歷史上這條連接東亞、西亞、地中海世界貿易的海上交通通道稱為“海上絲綢之路”。自宋代開始,瓷器的輸出量逐漸超過絲綢,在外銷商品中占據上風。日本學者三上次男通過對這條海上貿易通道的考古調查后認為;這是連接中世紀東西方兩個世界的陶瓷紐帶,同時又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因此,應該稱之為“陶瓷之路”。
16世紀以前中國為主導的海上陶瓷之路,建立的是半個世界的貿易圈,打通了太平洋——印度洋航線,建立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南亞和東北亞貿易區。
16世紀以后以歐洲列強為主導的海上陶瓷之路,建立的是完整的世界貿易圈,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全球航線打通,真正的全球化時代來臨,而中國瓷器,則充當了人類貿易史上第一件全球化商品的角色。
第一節 瓷器的外銷
一、南海一號
1987年,廣東省臺山市陽江海域發現了一艘南宋初期的沉船,船中滿載著以景德鎮窯口為主的中國瓷器。這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個沉船遺址,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反映了南宋景德鎮瓷器對外銷售的盛況。


二、好望角
好望角,位于南非的西南端,是西方探險家通往富庶東方的重要航道,是明清時期景德鎮陶瓷大量銷往歐洲的海上交通中轉站。考古資料顯示,這里的海域出水了大量的景德鎮明清瓷器。



三、克拉克瓷
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馬六甲海峽捕獲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號,船上裝有10萬件中國明代萬歷年間的青花瓷器,這批青花瓷器稱“克拉克瓷”。克拉克瓷石景德鎮根據歐洲人的趣味想象出來的一種不中不西的新裝飾瓷器,是為迎合歐洲市場而專門燒制的外貿瓷。



四、廣彩瓷
在中國廣州描繪的粉彩瓷俗稱“廣彩”。為節約成本和提高效率,清代乾隆年間,西方商人在廣州培養了一批畫西洋風格的瓷畫藝人,并從景德鎮購買瓷器,到廣州繪畫廣彩瓷。廣彩瓷是中西繪畫手法結合的產物,表現生活中真實的場景,引入西洋畫的明暗透視,裝飾圖案也采用西方設計的紋樣和邊飾,大量使用金彩,富麗堂皇,具有濃郁的異國情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