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州窯是中國陶瓷歷史上一座重要的青瓷窯口,唐代六大青瓷名窯之一,窯址分布在現江西省豐城市一帶,此地唐代屬洪州,故稱洪州窯。洪州窯創燒于東漢,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800余年,以燒青瓷為主胎色較深,施化妝土,釉色多為褐色,另還有一種青綠釉瓷,色調較深,灰青明亮。

洪州窯窯址分布
創燒時期
東漢時期社會統一,經濟、文化和手工業等方面得到顯著發展。江西洪州窯的工匠們承襲了江西地區制陶和燒制原始青瓷的歷史,燒造出成熟的青釉瓷器。

這個時期的瓷器胎體呈灰色或深灰色,胎泥未經充分淘洗和陳腐,胎體顯厚重,胎骨堅硬,釉層厚薄不勻釉色以青灰色、青褐、黑褐為主。裝飾紋以麻布紋、方格紋、水波紋為主。瓷器主要是罐、缽、盆、盞等日常生活用品,器物端正,釉質柔和。
繁榮時期
東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年連戰亂導致人們顛沛流離、苦不堪言,大量流民南遷使得南方人口激增,為洪州窯的生產提供了技術人員和勞動力,同時市場需求也日益增大。洪州窯對瓷土的選擇也日趨嚴格,原料的粉碎和淘洗逐步精細,雜質減少,捏練和陳腐的工藝較長,使原料中的顆粒的到充分溶解產生良好的膠質。器物的類型增加了雞首壺、耳杯、油燈、硯臺等。裝飾方法出現了一種以鐵元素為著色劑的褐色點彩新工藝。

西晉 獸鈕瓷印

西晉 龜鈕瓷印
洪州窯的裝飾元素盛行蓮花圖案,其中碗、盤、盞、杯等多飾三線、四線、重瓣蓮紋,規整,流暢,立體感強,積釉處呈碧色。碗、杯類器物的外腹壁刻有蓮瓣紋,有淺浮雕效果。這時的器物注重實用,如盤口壺、罐等平底已改為圓餅足。工匠在器物上釉前,普遍會施一層灰白色的化妝土,然后上釉入窯燒制,充分利用單色青釉的本身效果,最求瓷器的完美。

南朝 分體高足盤托杯

南朝 蓮瓣紋罐
隋唐時期,洪州窯青瓷的釉色也起了一些微細的變化,釉色以米黃而略泛青色見長,褐色釉的使用逐漸盛行起來,反映高雅文化的投壺、瓷硯在隨葬器物中屢屢發現,瓷硯為十二竹節足到十六馬蹄足,使其不僅有實用性且具觀賞性。據《唐書·韋堅傳》關于洪州窯產品運抵長安的記載,說明洪州瓷在唐代確已達到“貢品瓷”的工藝水平。

唐 青瓷四系蓮花紋蓋罐

唐 青釉雞頭壺
這一時期,瓷器除了在器坯上施灰白色的化妝土,增加了釉的瑩潤效果,器物內外還流行半截釉。施釉的方法有蕩釉法和蘸釉法,器物里面一般常用蕩釉法,而外部多采用蘸釉法。裝飾題材也開始豐富起來。

清豐河洪州窯堆積
衰落時期
晚唐五代時期,洪州窯經過八百余年采挖的瓷土資源已經枯竭,青釉瓷器形有所減少,不少產品一改以往的匣缽裝燒,采用裸露疊燒。釉層厚薄不勻,釉面缺乏光澤,市場的影響力最終被景德鎮窯和吉州窯所取代,被迫停燒。
洪州窯雖然最終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在800余年的發展過程中,其精湛的制瓷工藝也為中國陶瓷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陶瓷史上書寫了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