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鎮窯燒制成的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并風靡國內外,至南宋時形成了以景德鎮為中心的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鎮外,安徽、福建、湖北、廣東、廣西等地都有燒青白釉瓷器的窯場。廣東省的窯址包括:
潮州窯:宋代生產外銷瓷的重點瓷窯之一,窯址在潮安。潮安宋時屬潮州,故名。其中以筆架山窯址規模最大,堆積最為豐富,產品有青白釉、青釉、黑釉和褐黃釉瓷器。青白釉為其主要產品,器物種類齊全,有碗、盤、碟、杯、執壺、瓶、爐、罐、盂等,其中喇叭口細長流壺與浮雕蓮瓣紋爐最為典型,鳳頭壺與魚形壺也是該窯的特色產品。裝飾方法主要有刻花、劃花、篦劃和褐色點彩四種,劃花間篦劃紋經常用于壺、瓶、罐、碗等器物,劃花線條纖細流利,篦劃紋短而直的多,彎曲的少,褐彩裝飾見于造像上。
西村窯:廣東宋代瓷窯,窯址位于廣州西北,主要燒瓷品種有青白釉、青釉、黑釉、褐釉及低溫綠釉,其中青白釉比例最大。其青白釉產品釉的基調為白色,有的呈淡青色,也有的略帶灰或淡黃色。器型有鳳頭壺、折沿盆、碗、杯、爐、瓶、罐、拍鼓、盤、盒、枕等。裝飾有刻花、劃花、刻劃花、印花、彩繪、點彩、浮雕、捏塑,其中以褐色點彩及彩繪最具特色,方法是首先在坯體上刻、劃花,再進行彩繪或點彩。彩繪盤、碗口徑一般在25~35厘米之間,紋飾有折枝花,筆法簡練;點彩也常見于大件碗、盤里部,刻劃紋飾后再點幾個或幾組彩點。
惠州窯:北宋時期瓷窯,窯址位于惠州郊區東平窯頭山,出土瓷器標本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醬色釉等。青白釉瓷器胎色多為灰白色,其碗、杯、壺是該窯具有代表性的產品。
興寧窯:宋代瓷窯。窯址主要分布在永和鎮崇新、廉豐、竹居廬等處,宋代燒制青白釉盤、碗、壺、杯等器物,胎白而薄。
封開窯:宋代瓷窯,窯址位于縣城東南約20公里處的都苗村。燒制品種有青釉、青白釉,器物風格與西村窯及潮州筆架山窯相似,唯工藝較為粗造。
惠陽窯:宋至明代廣東沿海地區瓷窯。位于窯頭山的宋代瓷窯以燒青白瓷為主,釉色不穩定,有標準的青白色,也有淺青、淡黃或淺灰等色。裝飾有刻花、印花,紋飾內容豐富,造型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