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6月,廣東省文物局評選出廣東“十大新發現”,其中,東莞市有兩處入選,一處是位于東莞清溪鎮明清時期的古窯場,一處是東莞石龍鎮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廣九鐵路橋舊址,前者更是位居十大新發現之首。
近日,記者來到清溪,探訪松崗碗窯遺址。
搜尋失落的“明珠”
松崗碗窯遺址位于清溪鎮松崗村北部一塊偏僻山嶺上。在清溪文廣中心工作人員陪同下,我們驅車穿過清溪繁華的街道,朝北進發。
經過一個村落,沿著大坑水庫的邊緣緩慢爬上山坡,行到無路,便下車步行。那狹窄崎嶇的小路,像條黃絲帶飄向山的深處。道路兩旁是蔥郁的樹林,為這漫長的小路增添了森然之氣,各色野花點綴在綠樹叢中,使這里有了幾分“世外桃源”的意境。
轉過幾道彎,秋陽云影下,一片高低參差的荔枝林中,隱約見到幾個石頭壘成的池子和夯土筑成的墻體或墻基,這里便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松崗碗窯遺址。
雖然我們在來松崗碗窯之前,事先已做了一些功課,初步地了解了一些有關松崗碗窯的資料,但當我們踏踏實實地踩在這片土地上,真真切切地感受著它的氣息時,心里不免還是有些失落:曾經一度輝煌且歷史久遠的碗窯,現如今卻是滿目蕭條。我們的腳步追隨著目光捕捉到的遺跡,時高時低地仔細搜尋那已失落的“明珠”。
讓人欣慰的是,我們還能看到幾處保存尚好的龍窯和殘留的墻體、淘洗池,它們雖然飽經了歲月的銷蝕,卻依然景致獨特。
青花殘片彰顯高超技術
碗窯遺址以谷底溪流為界,分為兩區,溪流以東為東區,以西為西區。
我們首先到達的是東區古窯窯址。以龍窯為核心的作坊遺址為民國時期遺存,分布面積約3000平方米,目前可見的遺跡有窯爐,殘留有夯土墻體或墻基的房址6間,灰砂構筑的淘洗池2處,石塊構筑的圓形池1處,以及取土的原生高嶺巖礦,廢品堆積場等,還有遍地的破損瓷片、墊燒的墊圈以及裝燒的匣缽。
窯爐位于東區西北面,依山而建,為龍窯。已探明窯爐長14.1米,有火膛、窯床、窯壁、窯門、混凝土方形柱。
仔細查看地上的青花殘片,我們大為吃驚。瓷器以青花瓷占絕大多數,另有少量的紫金釉白花杯、紫金釉碗及醬褐釉單色瓷等。器類有碗、杯、碟、盤、盒等,均為民間日常生活用品。青花瓷色非純白,白中帶灰,施釉均勻,釉面滑潤透亮,胎為灰白色,胎質細膩,純凈,青花成色沉穩艷麗。青花紋飾有“雙喜 ”、“壽”、“團鶴”、“米”等,有些瓷碗底部有“禮昌”、“嘗賈光”、“振興”等字款。筆法飄逸,隨意中透著灑脫。出土的殘件依然閃現柔美的光澤,訴說當年的輝煌景象。
而西區遺址現已面目全非,只發現了龍窯殘跡,尚存有幾百件碎瓷殘片,均為青花瓷碗,成摞粘連在一起的殘次品。其年代為清代,瓷器燒制方法明顯與東區不同。
讓人不解的是,東莞清溪鎮從前只是一個小山村,怎么會有如此高的制瓷水平?當年,是什么理由,在這個交通不便的小山溝中建立這座瓷窯?清溪鎮沒有發現遺存的完整器,那么當年這些瓷器又是銷往何處了呢?
發掘日漸湮沒的歷史
時值傍晚,我們踏上歸途。碗窯遺址下不遠處有一村落,我們下了車,詢問村里的老人家,年已古稀的老人熱情地和我們攀談,但他說之前不知道有這樣一個窯口,只有一個傳承了上百年的地名,叫“碗窯嚇”。
隨行的清溪文廣中心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松崗村《清河堂》族譜記載,張氏三世祖張瑞岳于明崇禎年間從福建平和縣遷居至松崗村。結合這段記載,專家推測,是窯工從平和帶來了青花瓷生產技術。清初村民在西區開始造窯燒造日用瓷器,晚清至民國在東區壁窯燒瓷,抗日戰爭期間停燒。
據當地人介紹,改革開放前,松崗村的小河可通羅馬村,而羅馬村的石馬河可入東江,即水路可以將此處產品運出。
在出土的瓷器中,發現了一只盒底燒有“廣生行制”印款的瓷器盒,記者查閱資料發現,1898年清末在香港成立的“廣生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化妝品公司,堪稱中國本土化妝品地道的先驅。此瓷盒很可能就是“廣生行”當年用來盛裝化妝品用的包裝盒。同時也說明,松崗碗窯有過批量訂制的情況,該處窯爐的生產具有一定的影響和規模。
松崗碗窯已經湮沒在歷史深處,它曾經熊熊燃燒了200多年的窯火也早已熄滅,松崗碗窯已經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歷史。只有那些隨處可見的瓷器碎片和廢棄的窯址,還留在人們的視野中,仿佛在用無聲的語言向人們訴說著那一段輝煌的歲月……
發現碗窯:緣于偶然
碗窯遺址的發現緣于一次偶然。
2008年冬,喜愛根雕的清溪當地村民李官雄像往常一樣扛鋤頭上山尋找樹根。在松崗村北部的碗窯下,意外發現在枯枝腐葉的草叢下有零星的青花瓷片,這使本來喜愛古物的李官雄感到格外好奇。繼續尋找,他發現越來越多的殘瓷碗底。隨后幾個月,他經常進山探查,又在對面的北山上發現了一些瓷片。他將瓷片帶回研究,多方取證,認為可能是明清時期古碗窯遺址。次年3月,他將這一線索反映給清溪鎮文物部門。
2009年4月初,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東莞市文物普查隊組成調查小組對清溪松崗碗窯遺址進行了專題調查,確定了這是清代至民國時期的碗窖,并發掘出兩座龍窯和一批瓷器。考古隊于2010年6月至7月,對碗窯遺址進行了全面勘探,探明多處遺跡,出土大量文物。
專家解讀:在省同類遺址中極為罕見
“該窯址遺物豐富、產品質量較高,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區發現的工藝流程遺存保存最為完整的窯址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在廣東目前所見的同類遺址中極為罕見。”這是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邱立誠的評價。他說,雖然松崗碗窯始燒年代并不久遠,也并非是廣東文物調查中發現的僅有的燒窯遺址,但窯址較完好地保存了從取土、煉泥、制坯到燒制成器等各個生產環節的重要遺跡,這在珠三角地區是罕有的發現,為全面系統地研究該窯從掘礦采土到燒造成器的整個工藝流程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大家都知道青花窯從江西景德鎮起步,后來從福建漳州傳入廣東,廣東大埔、饒平都有零星的青花窯址,之后又傳到香港,在香港發現過大埔碗窯窯址,而東莞清溪
松崗村窯址的發現,剛好是青花窯址發展線路中的重要一站。”
邱立誠介紹,清溪松崗碗窯瓷業生產在造型、胎釉、紋飾、工藝上經歷了一個逐步演變的過程,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色,在一窯中同時燒制青花和醬褐單色釉瓷器的窯場,在我省古代窯業中尚為首次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