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虎頭埔古窯址的年代為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是廣東省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年代最早、數量最多、結構最清楚的古窯群遺址,我國考古專家譽之為“廣東第一窯”,并命名為“虎頭埔文化”。

虎頭埔古窯址保護標志碑

虎頭埔古窯址出土陶器
1982年6月,普寧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一個古窯群遺址,這就是后來被我國考古專家、學者譽為“廣東第一窯”的虎頭埔古窯址。
1982年10月,省博物館、汕頭地區文物管理站和普寧縣博物館聯合對虎頭埔古窯址進行了首次考古發掘,發掘揭露面積約300平方米,共發掘清理了15座陶窯,出土大量的印紋陶片,完整的印紋陶罐3件,窯用鵝卵石七件。虎頭埔古窯址1984年被列為廣東省重要文物考古新發現。
2003年10-1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虎頭埔再次進行考古發掘,這次發掘揭露面積達1225平方米,清理18座古陶窯(含首次發掘15座),并發現6座灰坑和1座房址,出土一批陶器和大量陶片及3件石錛。此次發掘清理的18座古窯密集成群,分布于虎頭埔南坡。分為兩個類型,第一個類型為圓形窖穴式陶窯1座,長1.81米、寬1.78米,窯壁和窯底經火燒烤成黑褐色的燒土面,窯室后壁上有長方形煙道。第二個類型為平面呈“Ω”形的橫穴式窯17座,這個類型的窯由窯室、土臺、火道、火膛和窯前活動面等部分組成,長2.42至4米、寬1.2至1.83米。窯室為直壁豎穴狀穹隆頂,窯室底部中央有凸起的圓形土臺,周邊有環形火道,火膛位于窯室斜前方,兩者之間有略呈斜坡狀的火道連接。火膛、火道和窯室的壁面都用3至5厘米厚的摻砂泥土涂抹光平,經長期燒烤而形成橙色的硬面。6座灰坑皆為豎穴長方形,殘存口徑長1.3至1.8米,寬0.8至1.3米,深0.05至0.7米,用細泥涂抹的四壁經火燒烤成硬面。發掘過程中,發現坑中填土中含有燒土顆粒和炭屑,其中一座內還發現厚6厘米左右的成層草木灰。房址1座,平面略呈梯形,西南一側有外延的門道。房屋總面積約8平方米,由于近現代人類活動的破壞,目前僅存房基和墻內的柱洞,房內活動面已被破壞,但室外西側和西南尚保留較多的人類活動面。
2003年發掘時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李伯謙教授、中山大學曾騏教授等專家親臨虎頭埔指導。李伯謙教授等專家對虎頭埔古窯址年代斷定為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還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于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專家認為,虎頭埔古窯址密集的窯群顯示當時專業化生產的面貌,它與上述其它遺址存在著商品交換關系,由此顯示,這里的陶器生產(手工業)已相當發達,商品交換已相當活躍。虎頭埔古窯址是廣東省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年代最早、數量最多、結構最清楚的古窯群遺址,李伯謙教授等專家譽之為“廣東第一窯”,并命名為“虎頭埔文化”。
2005年2月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今年6月被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