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窯瓷器以綠釉、青綠釉瓷器最為突出,其色清秀恬靜,溫潤如玉。有一種薄青釉瓷器,遍體釉開細裂紋,極有研究價值。
考古科學家在考查埃及伊斯蘭王國首都胡斯塔特古城時,驚訝地發現了公元10世紀流入胡斯塔特古城的中國古陶瓷器,一些紋飾為草葉、花卉、云氣、斑點、鳥蟲和幾何紋的“唐三彩”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經過陶器專家反復鑒定,認定其來自遙遠的中國巴蜀。沿著通往西方的南方絲綢之路,往中國看,這些陶器的產地被鎖定在中國四川省都江堰市玉堂窯。胡斯塔特古城出土的“唐三彩”也被正名為玉堂窯“邛三彩”。
一、資源豐富、物產豐饒的天府大地
為玉堂窯的形成提供了堅實基礎
都江堰建成后,洪患消除,“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孕育了光華絕代、獨領風騷900年的邛窯陶瓷文化。玉堂窯在邛窯系中最具代表性,是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
從都江堰市出發,往西南方向行進5公里,可達玉堂鎮鳳鳴村、岐山村、中興鎮橫山村交界處,村人稱之“上九包、下九包”,地方約2.5平方公里,處于青城趙公山腳。其間,分布了18座古窯,漫山遍野遍布陶器、瓷器、窯具碎片,村人稱之“瓦子坡”。這就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的玉堂古窯遺址。
1977年春天,“上九包、下九包”來了兩個省上干部,他們這里走走,那里看看,收撿了一些村人隨處可見的爛瓷片。11月5日至12月25日,省上、縣上來了一些干部,在羅姓窯包、何姓窯包附近各開了25平方米的發掘探方。接著,又清理了一座唐宋時期的磚結構龍窯,窯長42.92米,一窯一次可燒15000件以上的瓷器件,可謂規模空前,玉堂窯露出了冰山一角!盡管那年的發掘,是規模很小的試探,從此,都江堰人知道:這片2.5平方公里的地界內,隨處可見,最深堆積10多米的碎瓷片,都是1000多年前乃至2000多年前的物件。
根據《灌縣玉堂公社古瓷窯試掘》報告稱,在發掘現場清理出窯具、瓷器和銅幣三大類出土遺物。有碗、碟、盤、盞、杯、壇、罐、壺、缽、瓶、爐、燈、盆、盒、豆和水盂、圓球、紡輪、器蓋等各式瓷器,胎色主要是紅色、磚紅色、褐色、灰色、黑褐色、灰褐色和黃褐色;釉色有青釉、綠釉、青綠釉、白釉、醬釉、青黃釉、灰白釉、米黃釉;部分器物施或黃色、或米黃色、或白色的化妝土;裝飾技法有印花、劃花、刻花、捏塑及釉下彩繪;在裝燒方式上,有五齒或六齒圓形支釘支燒,有墊圈、墊環、墊餅、墊筒、墊條、墊板和立錐形支柱墊燒,用石英砂粒墊燒、覆燒。
玉堂窯高質量瓷器以綠釉、青綠釉瓷器最為突出,其色清秀恬靜,溫潤如玉。有一種薄青釉瓷器,遍體釉開細裂紋,極有研究價值。迄今為止,仍沒有發現歷史文獻中關于玉堂窯的記載,玉堂窯的輝煌湮沒在歷史的煙雨迷霧之中。
玉堂窯燒結瓷器始于東晉,結束于北宋,如果玉堂窯18個龍窯都冒煙,可以同時出窯27萬件瓷器。玉堂窯是一座專事作陶、燒瓷、交易之城。從選礦、磨料、煉泥、拉坯、制作、備柴、入窯、燒制、篩撿、運輸、銷售……這些基本的工序,玉堂窯所需的人工當在萬人!遙想當年的玉堂,何等的繁忙緊張、人聲鼎沸、熙來攘往。那絕不是傳奇,而是延續了800年,習以為常的日常場面!
“玉堂”名稱來歷有二:一是玉堂窯規模宏大,一次能燒結27萬件瓷器,邛窯系各窯口無出其右,業內稱之為窯王,或王窯,在古代,“王”字與“玉”字其本一致,玉字本沒有一點,兩個字三橫間距不一樣而已。為諱“王”字,故名玉堂;二是玉堂窯瓷器精品迭現,“黃者如金,黑者如漆,綠者如玉,青綠蒼翠最為貴重,棕釉而有花紋,或釉彩如窯變者最難得,其釉水無美不備”。燒結這些溫潤如玉寶物的窯爐,美其名曰“玉堂”。
1985年8月,成都市人民政府豎立了“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玉堂窯址”的保護志碑。2002年該窯址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以玉堂窯為杰出代表的邛窯在中國陶瓷史上的輝煌成就
古代的四川窯場主要集中在以川西平原為中心的川西、川南13個市縣,陶瓷產品的胎質、釉色、造型、紋飾沒有多少差別,集中在一起,很難區分它們的各自窯口。邛崍山脈窯址數量居全國之首,陶瓷品種多、質量好,考古學界就把古代四川窯場定為“邛窯系”,代表窯口有:都江堰市玉堂窯、金鳳窯、蒲津窯,彭州市磁豐窯,邛崍市十方堂窯、尖山子窯、固驛瓦窯山窯,郫縣大墳崗窯,成都琉璃廠窯,新津窯,蒲江窯,樂山窯等。邛窯系有哪些成就呢?
(一)青瓷最早出現在邛窯
南朝晚期至隋代,邛窯首先開創了在青釉中加入富含五氧化二磷的草木灰,使青釉變成了呈乳濁狀各種色調傾向的綠釉,后來,全國各窯口普遍應用。著名的龍泉窯青瓷器直至南宋時期才采用此種工藝,創燒“粉青”、“梅子青”等精美釉色,但以玉堂窯為出色代表的邛窯,卻早了好幾百年!
(二)五彩繽紛的彩瓷發端于邛窯
隋代,邛窯先后創造了釉下點彩、斑彩、黑褐綠三色高溫彩繪瓷。我國陶瓷裝飾藝術單色的釉下彩向五彩繽紛的彩瓷世界發展發端于邛窯。著名的邛窯系研究專家陳麗瓊說:“這是一個飛躍的進步,劃時代的創造。”
唐代,邛窯將原有的黑綠、綠、褐三彩更新為黃、綠、褐、藍等數種顏色為基調的彩繪,同時還兼燒低溫彩繪瓷,一改“南青北白”(南方窯燒青釉,北方窯燒白釉)、邛窯系“重釉不重紋飾”的局面,將胎裝飾和釉裝飾、高溫彩繪和低溫彩繪、釉下彩繪和釉上彩繪集于瓷器一身,開創了彩繪瓷的嶄新局面,開創了中國瓷器藝術與科技發展新的里程碑。
(三)技術難度相當高的“釉里紅”瓷,創燒于唐代邛窯
紅色代表吉祥與富貴,純正銅紅釉的顯色穩重敦厚、壯麗樸實、沉著熱情,成為古代人們追求的瓷器裝飾顏色。燒制釉里紅非常困難,入窯須經1270℃,上下不超過10℃的溫度一次性燒成。這上下10℃的把握拿捏,全靠爐火師傅眼觀1270℃高溫的爐內火色,長期以來,學界都一致認為:“釉里紅”瓷器或成熟的“銅紅釉”瓷器產生于元代中晚期的景德鎮。
2006年新春佳節,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CCTV首屆賽寶大會上,邛窯釉里紅瓜菱形水盂驚艷揭幕,從500多件民間藏品中脫穎而出,過關斬將,最終獲獎。
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歐陽世彬現場點評邛窯釉里紅瓜菱形水盂時說:“此次發現的邛窯高溫紅釉是當前發現最早的銅紅釉,以中國陶瓷在世界陶瓷史上的地位而言,它是中國乃至世界制釉第一紅,具有劃時代意義。”北京故宮博物院陶瓷鑒定專家楊靜榮先生譽邛窯水盂上的銅紅釉為“天下第一紅”。中國釉里紅的歷史由邛窯整整往前推了600年!
(四)邛窯創燒“邛三彩”,享譽世界
“邛三彩”有瓷胎,也有陶胎,大多是瓷胎,用銅、鐵、錳、鈷等色料在釉上和釉下繪畫或點染,兼工帶寫,頗具國畫風格。邛窯高溫三彩釉料系無鉛釉,比北方“唐三彩”所施用的有毒鉛釉要好。北方“唐三彩”是唐開元天寶年間適應厚葬風氣而開始制作或興盛起來的,主要見之于隨葬明器,日常器極少。又系低溫鉛釉陶器,僅平涂釉料,燒成溫度低(800℃左右),釉面容易腐蝕和剝落。唐代“邛三彩”燒結溫度達1200℃以上,一次燒成,胎、釉結合緊密,釉面不易脫落,既有陳設器、日用器,也有明器,種類繁多。北方“唐三彩”與“邛三彩”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五)邛窯率先以鈷為著色劑燒制藍釉
迄今為止,藍釉最早出現在一件邛窯佛像彩俑的頭部。以玉堂窯為代表的邛窯系在唐、宋瓷時期取得輝煌成就,豐富了我國陶瓷裝飾藝術的內容,在中國古陶瓷史上譜寫了新篇章。
邛窯系在陶瓷領域別樹一幟,聲溢四海!讓我們來看看業內專家是怎樣評價邛窯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高校“科技考古系”創始人朱清時先生說:“邛窯和邛瓷,真是沉睡上千年,一醒驚天下!”。
考察研究邛窯遺址長達數十年的老專家陳麗瓊女士說:“瓷器由單色的釉下彩向五彩繽紛的彩瓷世界發展發端于邛窯;邛窯是中國彩繪瓷的發源地、彩繪瓷的故鄉;她開創了中國瓷器與科技發展新的里程碑,是中國古代陶瓷藝苑中一枝絢麗的奇葩”。
然而,為什么邛窯系集體結束于南宋,特別是規模宏大的玉堂窯為什么會在北宋嘎然而止,好像有一只無形的巨手掐滅了延續千年的窯火。
三、王小波、李順起義及以玉堂窯為代表的邛窯系的隕落
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玉堂窯所在的青城縣發生了以王小波、李順為領袖的農民起義。
封建統治者對王小波、李順起事的原因歸結如為蘇轍一句話:“……大盜王小波、李順等因販茶失職、窮為剽竊……”對于攻入成都,當上“大蜀王”的李順,陸游在《老學庵筆記》卷九記述云:“有李順者,孟大王之遺孤。初,蜀亡,有晨興過摩訶池上者,見錦箱錦衾一襁褓嬰兒,有片紙在其中,書曰:‘國中義士,為我養之。’人知其出于宮中,因收養焉,順是也。故蜀人惑而從之。未幾,小皤戰死,眾推順為主,下令復姓孟。”
(一)撥開歷史重重迷霧,王小波、李順向我們走來
北宋初年,青城縣廣濟鄉永寧里王家坡(今都江堰市玉堂鎮),王姓聚族世居于此,種地為生,山坡種茶、水田種稻。青城山茶葉最佳產茶區,應是從玉堂鎮至街子鎮的青城山緣接平原之陽坡,地系紅色砂礫土,又處于山地與平原交匯地帶,晨光照射最長,茶葉質量最好。
王小波、李順起義一事,千古一辭:販茶失職、窮為剽竊。又有人認為:王小波、李順起義是因北宋時期的“禁榷”茶政,實施“博買務”,禁民自由買賣茶,官府統購統收。但是,宋朝的“榷茶”、“博買務”是在王小波、李順起義80年之后的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才真正實施!
世居王家坡的王小波家境較為殷實,漸成為廣濟鄉永寧里一戶大富戶。那些破了產的農民或者地少的農民都來“旁”(bàng)他的“大戶”,旁大戶的農民向大戶租地佃田,官府賦稅則由大戶交納,旁戶“身為富家奴、妻為富家婢”,王小波為人正派,他的旁戶沒有其它大戶的旁戶所受壓榨重,深得旁戶敬重,旁戶多達兩百余戶。王小波自然成為永寧里長,為官府收購馬茶的重任自然落實到王小波身上。
千百年來,永寧里玉堂窯附近的農民兼營作陶、燒瓷,“大抵皆農民于農隙時為之。”主要原因是“農民率多窮困,農業利薄,其來久矣。當其隙時,藉他業以相補助者,殆不止此”。玉堂窯“上九堆、下九堆”18座窯占地達2.5平方公里,需人工量大,其它村、里的農民在農閑時都來做窯工,“諸村匠戶多以耕種為業,間遇農隙,……相糾人窟”。農忙時,農民們種地種茶,春種秋收,農閑時,進入窯場,制陶燒瓷,從業人員多時達萬人。
農民兼營燒瓷有很大的冒險性,由于燒瓷資源、技術水平的限制,并不是總是贏利,有時還要折本賠錢。玉堂窯爐火熊熊,人來人往,手工業者社會地位低下,所謂百工、雜役之人都是旁戶農民、破產農民,也有流落到此混口飯吃的羌民、藏民。他們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連巫婆這個職業也要高于他們。那些醉心于棋琴書畫的官僚、文人是不屑記述他們的。“窮苦憔悴,無地以自業。其駑鈍不才者,且為浮客,為傭力;其懷利強力者,則為商賈,為竊盜”。
燒結瓷器,最好在秋天,入秋,柴木豐饒,上萬擔的柴禾于青城山中隨意可砍、農民也販運出售。秋后,坯胎易于陰干,利坯修飾。更重要的是,農戶出售了新米,手中有錢,可置辦瓷器,用于娶親、分家、過春節。18座窯口,同時出窯,有27萬件瓷器堆積。玉堂窯精美的瓷器通過南方絲綢之路行銷世界各地。
為什么邛窯系各窯口生產的瓷器放在一起,難以區別。原來,拉坯、制瓷、燒窯是那些行走于各窯口的破產農民所為,取瓷地點,只是燒結窯口不同而已。因為趕窯,邛窯瓷器出現了一個顯著特點:“粗者甚粗,精者甚精,精者可與同時期全國任何窯口的精美瓷器相媲美。”
農閑時,王小波家從事粗笨農活的旁戶農民一窩風趕往玉堂窯場,燒制瓷器。漸漸,王小波在窯場聲名雀起,他專門燒制燒窯用的匣缽租給窯戶,人稱“王匣缽”,諧音“王小波”,至于王小波真姓大名,人們漸漸不大記得了。呼之“王小波”,乃真正的“蜀父老言”。王小波頗有資財,壟斷了玉堂窯的匣缽業務。
王小波出租匣缽,其妻弟李順入窯把樁,負責裝坯,李順也是廣濟鄉人。王小波、李順可以自由地出入各窯爐間,但絕不泄露客戶技術秘密。按行業習慣,一種燒瓷的特殊技藝一旦形成,總是通過父授子傳,師傳于徒,代代相承,絕不輕易外傳和失傳。李順入窯擺匣缽不因親疏而亂擺,為人公道,均勻分布樁位,窯戶都不吃虧。
王小波、李順在匠戶中有極高威望,他們真正的大名不得而知,王小波、李順是他們的職業名號,農忙種茶,農閑燒瓷。待把樁入位,泥封窯口后,便舉行點火儀式,各窯戶傾盡家產燒瓷,祈求窯火順暢的儀式格外隆重肅穆,祈求遠古陶正寧封庇佑。寧封是遠古皇帝時掌管燒陶事務的官,各窯口供奉之,傳說寧封修燒成仙,棲于青城山,青城山玉堂窯戶更是虔誠供奉。
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秋天,山下稻谷剛黃,官府下達到山區農戶收購馬茶的差事又拉開了序幕。永寧里村人都將新砍的馬茶曬干、鍘好,打包交到里長王小波處。那年天旱,茶樹長得不好,蟲子又多,馬茶太少。憂心忡忡的里長王小波帶領農戶,肩扛、牛拉將永寧里的馬茶悉數送到里北的永康軍(今都江堰市城內),軍內茶政司認為永寧里上交的馬茶太少,價值尚不夠結算官府在早春預發的訂金。王小波等人辛苦一年,秋后落不下銅板,反欠官府本錢。憤憤不平,又無可奈何,為了減少鄉里鄉親的損失,王小波承頭,向永康軍茶政司請求負責運送馬茶到松、茂、藩羌藏區,運費抵官府多發的訂金。岷江山道陡峭崎嶇,牛、馬等畜力都不能成行,只能靠人力或扛或背。
王小波帶領眾農戶、鄉親一行人背著小山似的茶包,或翻越聳入云天的高山,或趟過白浪滔天的岷江。一夜,他們露宿岷江邊。不想,半夜突下暴雨,立秋早過,哪有這么大的雨,可偏偏下暴雨了。王小波立即命人轉移馬茶,哪里來得急,山區突然漲水,秋天最后一次大水,川西人謂之“洗河水”。并速漲數米,俗稱“強盜水”,馬茶一大半被雨澆透河水泡漲。眾人急得直罵天,懊悔不迭。官府追究王小波“販茶失職”,為賠損失,王小波折了一半家產,屋漏偏遭連天雨,窯火掌握不好,瓷器成品率低,王小波也如各窯戶一樣,折了大本。
(二)王小波、李順起義后,玉堂窯隕落、邛窯隕落
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早春二月,破了產的王小波帶著茶戶數十人,到青城縣城討生路,意欲預支新年馬茶訂金,渡過春荒。饑餓難挨的一行人到達位于岷江河畔的青城縣時,已有上百人在縣衙前等待預支馬茶訂金。王小波等將事情原委呈述后,遭到縣衙斥罵,“訂金不付,歲賦仍繳。”時至中午,縣衙役吏揮舞執杖驅逐人群。王小波等人義憤填膺,與衙役發生沖突。被打的王小波、李順等人回到永寧里。
當晚,“旁戶鳩集”,憤憤不平。
火光照耀王小波堅毅的臉龐,他大聲疾呼:“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永寧里旁戶一百多名青壯年決定跟著王小波、李順做事,他們提起菜刀、鋤頭、棍棒沖向青城縣衙……
從事窯工的破落農民是王小波、李順農民起義隊伍中的中堅力量。展觀王小波、李順攻打的川西各縣的路線圖,與邛窯系的窯口遺址分布基本吻合。
王小波、李順率隊攻克青城縣后,直插彭山,懲殺了貪暴恣橫的縣令齊元振,各路旁戶、勞苦群眾紛紛加入,起義隊伍速增至一萬人。十二月,起義軍在江原縣(今四川崇慶縣東南)與官軍激戰,王小波因傷重犧牲,眾推王小波妻弟李順為領袖。起義隊伍壯大到數十萬人。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起義軍攻占成都,建大蜀政權,北宋派兵鎮壓,攻陷成都,李順遇害,余部堅持戰斗,至次年失敗。一些身懷絕技的起義窯工流落到湖南長沙等地,仍操舊日行當。他們也如唐代流落到長江下游的先輩一樣,混跡于各窯口,在土與火的升華中,苦渡余生。現在的專家們都有一個共識:邛窯與長沙窯是姐妹窯,邛窯是源,長沙窯是流。
淳化五年,成都府降格為益州,張詠出任知州。張詠奉上令,將成都的絲綢、良瓷、精鹽、茶葉、罕見之寶物奉送至東京汴梁,即今河南開封。送物資的勞役便是王小波、李順起義軍的戰俘。在“王師”的刀棍、皮鞭驅使下,勞役隨同物資到達汴梁。勞役中的玉堂窯貧困農民流落到北方各窯口,忍辱偷生,沒有人身自由,貧困、悲慘使他們將一腔熱血燒作瓷器。于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座豐碑產生了,很短的時間內,北方崛起了冠絕古今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
1936年,羅希成將邛窯與鈞窯、汝窯作了對比后提出:“由此觀之,亦可謂宋代之鈞、汝諸窯之釉色,均胎襲邛窯而來”。爾后,又有一位知名人士魏堯西先生提出:“邛窯之釉水,實開宋代鈞、汝諸窯之先河”。
王小波(缽)、李順起義后,邛窯系迅速衰落,玉堂窯城更是難以為繼,時燒時斷,有時燒造出來的瓷器也乏人問津,廢棄于亂草叢中。終于,邛窯系若一盞明燈在幽深的歷史隧道中,漸行漸遠,至南宋時,完全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