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陶瓷源遠流長,在四川新津縣花源鎮聯合社區寶墩文化地層中,考古發掘出距今已有4500年的陶窯遺址。
近幾十年來,成都、綿陽及四川盆地東部一帶出土過許多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的青釉高古瓷器,這些隋代以前的四川青瓷數量之多、時間跨度之長、品種之豐富、品質之優良,在全國除東部沿海、長江中游和北方地區的青瓷外是很少見的。在“成都青羊宮窯址和邛崍縣的固驛窯址、十方堂窯址做過調查和小規模試掘。這些窯址均始燒于南朝而盛行于唐代。據目前考古發掘與調查,起于東晉或南朝時期的窯址,有成都青羊宮窯、邛崍固驛窯、邛崍十方堂窯、灌縣金馬窯、大邑敦義窯、崇州天福村窯、金堂金鎖橋窯、江油青蓮九嶺窯、方水窯。
四川成都是漢末及六朝時期四川盆地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它通過長江水系,跟東部沿海緊密相連。青羊宮窯地處成都,又有從戰國時期起就大量燒造高質量陶器的基礎,因此最有機會優先掌握先進的青瓷制造技術。青羊宮窯址位于成都一環路以內,從古道觀青羊宮到同仁路一帶,分布面積達3平方公里,從戰國到唐代,燒造時間超過1000年,給后世留下了大量優秀的青瓷作品。成都地區除了青羊宮窯以外,邛崍固驛窯、都江堰橫山子窯等也在隋代以前燒制過青瓷。因此,可以說成都地區是隋代以前四川青瓷的重要產地之一,這一點是不應質疑的。
在四川除了成都地區外,應該還有另外的窯區。加之出現青瓷最多的地區是綿陽、三臺、江油一帶,這些地區都屬于綿陽市,因此,不禁令人作出“綿陽地區也有隋代以前的青瓷窯址且不止一處的推斷。1987年、1992年江油市考古部門曾進行過調查與發掘,在江油青蓮鎮、九嶺鄉、方水鄉一帶,發現有多處古瓷窯遺址(統稱為青蓮窯),出土了許多南北朝至唐宋時期的瓷器及標本。還在九嶺瓦子包,采集到許多隋代及南北朝時期的瓷片標本。這一帶面向涪江,背靠大道,離綿陽市區和江油市區都不足20公里,水陸交通都很方便。綿陽地區出土的大量高古青瓷,可能不少就出產在這里。從綿陽市及三臺縣市場上常常出現帶鼓包、窯粘或嚴重變形的“窯址貨”來看,綿陽至三臺一帶可能也有青瓷窯址,其中瓦店子、瓦子堆、瓦窯村等地值得關注。
進入西晉以后,四川青瓷品種和數量有了突飛猛進式的發展,給后世留下大量優秀作品。
晉代是我國文化大發展的時代,是造就書圣王羲之的時代。被后人稱為文房四寶之一的硯,對當時文化發展起過重要作用。晉代硯有兩種胎釉,一種釉色潤澤青綠,灰色胎與釉面相交處有火石紅;另一種胎色發白,釉色發黃。它們分別是成都、綿陽地區的制品。從西晉到隋代,圓形瓷硯由三足硯變為多足硯或辟雍硯,硯面由平面變為上凸球形面,到了唐代則硯面下凹。這些逐漸演變的特征有助于斷代。不過,西晉硯和東晉硯不太容易區分。四川高古瓷硯無論是圓形硯還是箕形硯,其數量之大、式樣之多是非常少見的。青羊宮窯、橫山子窯、固驛窯以及綿陽各窯都生產過青瓷硯。
在晉代,青釉占主導地位,黑釉甚少,通常褐釉只見用于彩繪,川窯褐釉器物豐富了我國晉瓷品種。
一般認為盤口壺開始流行于三國,其實四川東漢時期盤口壺已屢見不鮮,只是多為陶質,一直流行到唐代。盤口壺不但流行時間長,而且范圍廣,幾乎全國所有隋代以前的青瓷窯都曾燒制。不同時期的盤口壺具有明顯的不同特征,而不同地區同一時期的盤口壺又有許多共性,因此盤口壺常常被用作同地出土物斷代的依據。
到了隋代釉色開始乳濁,一部分青釉由褐色釉替代,制瓷工匠力求用繁復的紋飾博得人們的歡心,普遍應用蓮瓣加圖案的紋飾,高浮雕的翹蓮瓣裝飾也屢見不鮮。
到了唐代,成都青羊宮窯、邛崍固驛窯、青蓮九嶺瓦子包窯、都江堰橫山子窯等一系列四川早期青瓷窯場逐漸停燒,而邛崍十方堂窯、成都琉璃廠窯、都江堰玉堂窯、樂山荻坪山窯、雅安蘆山窯等窯場興盛起來。彩繪、乳濁綠釉、三彩、各色單色釉瓷紛紛登場,四川陶瓷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而隋代以前的四川青釉瓷正是它們的前身。
總之,雄踞四川盆地的川窯,是我國隋代以前除越窯、洪州窯之外,又一處大量生產青瓷的古瓷窯群,它們分布在成都、綿陽等地區。當前,川窯青瓷正引起收藏界和研究者極大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