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山玉井古窯址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永州的陶瓷工業應處于相對領先的地位:蟾巖原始制陶遺址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陶器;傳統認為中國瓷器起源于東漢,而零陵鷂子嶺出土的戰國雙耳黑陶壺,具有明顯的原始瓷特征;白瓷起源于三國時期,縣卻出土了全國罕見東漢白瓷碗;清塘、黃陽司、三多亭等眾多窯址,則表明永州是古代華南及長江流域陶瓷工業的一個中心。
而縣井古窯址,是永州陶瓷文化的又一篇精彩章節。
在瑤族圣地千家峒的西南邊緣,有一個玉井村,屬縣允山鎮所轄。地名盤崗,因古代姓瑤人居住而得名,屬古千家峒瑤族居住范圍。2000年,在村旁一個叫崗腳底的地方,考古學家發現了一處文化性質單純、文化內涵豐富的宋代大型窯址,從而改變了我國陶瓷史上湘南無大窯的記載。
站在這片廣袤的崗坡上,可以看見一個個隆起的大堆,上面長滿了蒿草。走近堆子,可見碎陶片滿地。這兒長期以來不引人注目。有人曾經在這里挖出了一個印有藍色魚蓮圖案的碟子,盛上水,魚好像活過來了一樣,仿佛在水里游動,拿到廣東市場去賣了一萬元。后來專家在這里進行挖掘,發現了一個占地約2平方公里的大型古陶窯址,是目前發現的湘南最大民用陶瓷生產基地。
據專家考證,古窯址星羅棋布大型陶窯10余座,中小型陶窯30余座,文化層堆積厚達1—3米,是重要的瑤族歷史文化遺存。從陶片質地花紋鑒定,時間在宋至元,具有濃厚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瑤族特色。從現存的碎片看,每個成品之間有三個小鼎相隔,說明這是大批量生產的陶瓷。如果這些龍窯同時開工,從取泥、剝坯、燃料供給、燒窯到銷售等一條龍生產,至少需要1500個勞力。根據窯址就地取土形成大塘的情形估算,這些窯群連續作業的生產歷史至少在700年以上,直到元代因朝廷攻打千家峒、迫使瑤族四處流散而終止。
古窯主要燒造青瓷器,出土的品種有上千個。器形種類有缽、碟、碗、杯、壺等等,釉色有青、黑、綠,還有玳瑁斑;釉下繪西瓜、魚、鳥等圖案,形態逼真生動,還有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吉祥字畫為主的印花,如“福山壽海”、“金玉滿堂”、“蓮魚圖案”等。這些瓷器形體小巧,胎質緊密而薄,其器形與彩繪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從現場搜集的古陶殘片看,做工精細,燒制技術高超,充分顯示唐宋時期該地經濟的發達程度和商業的繁榮景象。
在瑤族歷史上,千家峒是一處具有標志性的發祥地和中轉站。千家峒時期,瑤族以農業經濟為主,得天時地利,可以種一年吃三年,經濟比較繁榮。于是得以在農忙時種田,農閑時燒窯,保證日常用品在區域內自給自足,并把燒窯這一瑤族傳統工藝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玉井古窯的產品與周邊漢族地區的陶瓷有明顯的工藝傳承關系,說明那時瑤漢之間文化存在著交流。
玉井古窯址的發現,揭示了一個積淀深厚的瑤漢陶瓷文化的內涵,說明當時千家峒的瑤族社會經濟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它不僅是湘南第一窯,也是少數民族第一窯。玉井古窯址地處湖南與廣西交界之境,是研究宋元時期湖南南部社會歷史與經濟發展和湘桂經濟貿易往來的珍貴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