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古稱衡州,衡州窯坐落于湖南省衡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民窯中最具特色的窯口,主要集中在湘江沿河兩岸,分布著各時期的窯址達100余座,號稱百里窯場,重要窯口有歸陽窯、云集窯、衡陽市區蔣家窯和茶山窯、衡山窯、耒陽磨形山窯。
衡州窯興盛于唐、五代、宋、元、明、清六朝,以青瓷為主,有雙色和多色、花釉、彩釉、白釉等瓷器,主要器形有碗、壇、盂、碾、缽、杯、盞等,注壺為最多,可歸納為茶具、酒器、文房用品三大系列。
衡州窯位于衡陽市湘江河口岸,1973年開始被陸續發現,有蔣家、車江、云集等唐宋時期窯址180多處,其中以東陽渡鎮、蔣家村、云集鎮三處窯址最多,質量也最精。衡州窯系列窯場自唐中期創燒,到五代時極為興盛,南宋后開始衰落。
衡州窯青瓷表面極少紋飾,大多簡樸素面,但器型設計精巧,形神完美,且品種異常豐富,并以優美的釉質、釉色爭勝。從器型和釉質等方面比較,衡州窯青瓷是同時代相鄰的其它窯系青瓷所無法比擬的。
衡州窯位于衡陽市珠暉區東陽渡鎮蔣家祠、高山村一帶,方圓1公里,發現唐、宋青瓷20余座,1974年清理一座,為龍窯式,長33米,高出地面7米,窯底共六層,主要器形有壺、碗、盞托杯、缸、油燈等。胎質灰或淺灰色,個別灰褐色,胎質細密、堅實,釉色青、黃、蝦青,部分有施裝飾粉,釉質作冰裂紋開片,大多素面無裝飾,也有少量刻劃花和印花。
云集窯,為衡州窯的一部分,民間龍窯,始于唐末,終于元初,燒造時間400余年。臨湘江西岸而建,呈帶狀分布,經月堡、石塘、濱河、黃金等村,過云集潭,延至車江,全線長達五十余華里。它的名字,源自云集地名,屬衡州窯系列,為湖南省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時間最長、貯存量最多的古窯群。
彭祠大屋窯址,位于衡陽市土谷塘航電樞紐淹沒區,屬衡州窯系列,釉色以淡青、翠青為主,并有少量褐色釉,出土的器物大部分形體較大,品種豐富,尤其是窯址內出土的五枚陶球,首度面世,為研究衡州窯制作工藝提供非常重要的實物依據。兩座窯址于2013年1月3日發掘,建于宋代,均屬殘存窯體結構,屬于窯體中的中斷,長條形斜坡龍窯,在窯壁北側留有一個長方形投柴口,窯床厚2—3公分,窯壁厚10—15公分,窯床與窯壁都呈現褐灰色燒結面。窯內出土的器物以形態各異的壺、罐為主,其它器物有:碗、缽、碟、缸、甕、酒杯等,窯具有:匣缽、墊缽、墊墩、墊圈等,工具有:碟鑿、牛頭形陶塑、陶球。有自命名“通釉少面盆缽”銘文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