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為編制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允山玉井窯址考古工作規劃,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專業人員前往進行為期半個月的踏查,現將踏查情況進行簡要介紹。

圖一 允山玉井窯址位置圖
一、位置與環境。允山玉井古窯址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允山鎮玉井村崗腳底自然村后100米的一片崗地之上,這一片崗地被當地村民稱為“十一都崗”,又有“盤山崗”之名。窯址群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1°15′38.6″,北緯25°17′56.4″,海拔高度為281米(圖一)。窯址周邊有崗腳底、花生洞、鯉魚山、杉木沖、馬山、錦塘六個自然村圍繞,窯場東面為花生洞,東南面有大坳山,峰巒疊翠,怪石嶙峋,東北面是奇石峻秀的蜜蜂山、鯉魚山;西面有馬山、牛頭山;西北為杉木沖,有一紅軍巖,據說曾有紅軍在巖洞里住過;西南為錦塘,有側視貌如臥獅的平山塘、獅子堆;北面有將軍山、插香山等。這些山體有如幻化而成的衛兵日夜守衛著這一崗地,山體之中碳酸鹽巖溶洞較發育,紅軍巖內有上下有個相互聯通的溶洞,蜜蜂山內則有“日曬巖”(又稱“月善巖”)、“鬼崽洞”、“枯骨洞”等,其中“日曬巖”又與大坳山的“出水巖”相通。站在崗地南望是廣闊的山間盆地,瀟水由東向西穿流而過,河流兩岸為萬頃良田,是“十都”所在地,當地有“好米出十都”的民諺。這里背山面水屏風聚氣,總體而言是環境優美生存條件十分理想的聚居地。

圖二 大凼塘邊的窯堆
二、窯址規模與格局。窯業遺存分布于東南至崗腳底、東北至蜜蜂山、西北至牛頭山、西南至平山塘、獅子堆,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本次初步調查窯堆共20處,是一處規模龐大的大型制瓷窯場。窯址范圍內有五處面積大小不等的水塘,名為大凼塘(圖二)、沖湖塘、林眼塘、軍塘、銀仔塘,為崗地中較為低洼的地帶,應是窯場的原料產地,在這些塘邊可見大量細沙和礫石,應為淘洗原料后的廢棄物,水塘之間有溝渠相連通,水源引自西北向都龐嶺瀟水上源的大古源。窯堆都分布于這五處水塘周圍。窯堆分布可依這五處水塘分為五片區,大凼塘片有Y1、Y2、Y3、Y5、Y6、Y7、Y8、Y10等8處,龍眼塘片有Y9、Y12等2處,銀柱塘片有Y11、Y14、Y15、Y16、Y17、Y18等6處;軍塘片有Y13、Y19等2處,沖湖塘片有Y4、Y20等2處。從踏查情況看,各窯堆產品類型都較多樣,但以某一類為主或以某一類產品質量較為突出,如大毯塘片區窯堆以燒碗盤類為主,而軍塘片區的盞類制作精良。水塘周邊及窯堆之間通常有較寬敞的平地,散落有磚瓦、石砌基礎等建筑遺存,應為作坊遺跡,各片區作坊之間有小徑和馬道相連。
據村民介紹,制瓷村落位于馬山、牛頭山東南面的下井面一帶,村民曾見有磚砌的房基,調查時這一地帶的道路上與田地里散布有碎瓷片、墊圈等窯業遺存,村落緊鄰軍塘,其間也有溝渠相連,限于時間未進行詳細勘察。關于該窯場與村落的衰敗,村民有不同的傳說:一說是因蒲姓瑤人在朝廷當官因偷盜國寶而獲罪,后被皇軍滅九族,此村落受牽連并被皇軍圍剿,崗腳底也差點被牽連,但逃過一劫;一說是因山洪爆發一夜間把整個村落填埋;也有說村子因位于馬山之后常年受馬屁的影響而日漸衰敗被迫搬遷。
崗腳底據稱是最早搬人此地的村子之一,也應參與了窯址的生產,窯場內的一條馬道便由崗腳底村開始上山。保存較好的一段位于馬道崗一帶,寬約50厘米,局部路段中間有類似獨輪車軌的一道凹槽,通往虎頭崗、下井面、杉木沖。在虎頭崗一帶地勢平坦,據傳曾是買主查看樣貨和訂貨的地方。

圖三 馬道西側的祖廟殘基
馬道崗馬道西側現有一建筑基址,殘存礫石建筑基礎及平地,村民稱為祖廟,相傳廟內供有鬼崽,后被人盜走,可能是該窯場的祭祀信仰中心(圖三)。另在窯址東北蜜蜂山內的日曬巖、鬼崽洞內也有鬼崽,其中一尊石像的身上刻有“大明成化年間”的銘文(唐曉林:《鬼崽石像與瑤區的營堡制度》,尋根》2007年02期),洞內還發現大量不同時期的陶瓷器具殘片,以碗盞為主,其中有較多為宋元時期產品,與窯址產品相同,應為盛放獻供、祭祀用品的器具。此外,在窯址水源地大古源洞口,有一九牛廟,相傳很久以前這里有一條巨龍時常作惡,為安撫巨龍村民每年九月初九殺一小孩祭祀惡龍,后惡龍被一好漢斬首,此后村民在此建廟,并于每年九月初九殺牛祭祀惡龍之靈祈禱平安,九月初九宰牛日慢慢成為江永境內瑤族的一大盛事,每年此日所有十四都的瑤族人都匯聚于此,每次要殺九條牛,九牛由村子輪流提供,另一說九月九日在九牛廟賽牛,評選出最好的九條牛用以宰殺,祭祀之后,大伙分食之。九牛廟上世紀六十年代已被拆毀,但當地村民對此地仍心存禁忌,傳言若在此地撒尿便會肚子疼,須隔日獻供才好。據縣志記載,允山鎮清代時名白面圩,俗稱十二都鬧子,集市耕牛交易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可證九牛廟的傳說有一定歷史淵源。
窯址所處崗地的南面是一馬平川,現有良田萬頃,瀟水干流和數條小溪從中向東流過。據聞曾有地質勘察隊在此調查,認為千年前瀟水干流河道就緊鄰崗腳底村前,后上游河道北側被堵塞,河流改道往南移動。崗腳底前現多為水塘、畔田,由于太深不能種植莊稼,村里修筑水渠時曾挖出古樹木,修進村公路時在古河道的地帶需要用樹木作撐墊。現水渠邊尚可見挖出的大量河沙。這一古河道應是窯址產品對外銷售的主要運輸通道。
三、器類與形制。絕大部分為圓器,少量為琢器,器類有碗、盞、碟、杯、盅、盤、盆、缽、壺、瓶、爐、盂、硯滴、碾槽、器蓋、壇、罐等(圖四-圖八)。采用輪制拉坯,一次性制作完成或分段拼接。圓器制作細膩講究,唇部以尖圓唇和方唇為主,尖圓唇的唇面平整圓滑,方唇平直。口部有折沿、侈口、撇口、敞口、直口、斂口、束口、花口等不同形態。侈口器內底多為平底,部分為坦底、圜底、尖圜底,腹壁則主要為弧腹和斜弧腹,少量圓弧腹和斜直腹,外腹壁采用旋削修壁,多殘留旋削痕,內壁則平滑。底足則以圈足為主,少量餅足與臥足,圈足系挖足而成,挖足則隨意,足外墻近直,內墻多內斜,足內底多數不規整,有挖足殘留痕跡,足口多為平口,足墻較寬,高低不一,呈玉環狀,與外腹壁相接處多有切削痕(圖九)。具體器類中,碗內底主要以平底為主,少量圜底和坦底,盞主要以圜底和尖圜底為主,少量平底,碟和盤則以平底和坦底為主;碗、碟、盞、盤絕大多數為玉環狀圈足,部分挖足較淺,內底中心留有小圓餅突起,形成成環日狀足,碟盅類器餅足器比例高。

圖四 采集的碗類標本

圖五 采集的盞類標本

圖六 瓶

圖七 高足杯

圖八 青釉褐彩草葉紋執壺

圖九 碗類底足
四、胎。多呈青灰色、灰白色,或因生燒等原因而呈姜黃、磚紅等不同顏色。胎內含
較多細沙,較緊密,燒結良好,局部可見孔隙或氣泡,胎壁總體較薄,部分較厚,胎壁厚普遍0.3-0.6厘米之間。
五、釉。按外觀顏色分類,釉有青釉、褐(醬)釉、黑釉、綠釉、乳白釉、窯變釉等類別。以青釉為主,有翠青、青灰、青黃、青褐等色澤之分,部分青釉玻璃質感強,光潤透亮。釉層普遍較薄,器外壁稀薄透明者可見拉坯旋痕,釉面有細小冰裂。施釉方法主要采用浸、蕩、刷等方法,以浸釉為主,器內多滿釉,器外多半釉不及底,部分器蓋、缸、罐不施釉或局部刷薄釉。部分產品的釉面有干澀無光、橘皮、氣泡、剝落、落渣等缺陷。
六、裝飾技法。參考以往資料和本次調查所見標本,該窯場的裝飾技法可分胎飾、彩飾、釉飾三種,也可見這些技法組合使用的情況。以胎飾技法最為常見,有印花、刻劃、按壓、錐戳、堆塑等手法,又以印花為主,碗盤盞等圓器內多有不同印花紋(圖十-圖十三)。

圖十 復雜印花標本

圖十一 簡單印花標本

圖十二 印花模殘件

圖十三 西瓜紋印花碟
該窯址的印花模制作比較講究,種類繁多,布局嚴謹,采用陰文單線深刻,壁為繞壁刻花,底有印圈,印圈內刻花或素裝,壁和底紋樣普遍不一致。為提高制作環節的速度和效率,模印過程中力度出現不均勻,比較隨意,致使印花紋樣浮雕式線條深淺不一,再經上釉燒制出窯后,部分印花線條往往模糊不清。印花主要裝飾在碗、盤、碟、盞等器的內底、內壁之上,內底往往有大小不一的圓形印圈,花紋布局對稱和諧,一般為等分或三分、四分、六分或八分格。印花題材有植物、動物及文字或是這題材的組合,以植物花卉為主,常見動物為魚為主,文字以吉祥字詞為主,常見植物有蓮花、菊花、水草、西瓜等,又以折枝、纏枝或出水荷花多見,動物以游魚為主,有少量蜻蜓、蝴蝶、蝦、鯢魚、花鳥等,文字有“福”、“寶”、“用”、“金玉滿堂”、“福壽□□”、“福山壽海”等。依據不同器物內底形制制作不同形狀的印花模,有大平底、小平底、圜底、尖圜底之分,花紋在器內的分布面積也大小不一。具體器類裝飾中,表現不一,組合使用,碗盤類內底較平坦者多印出水蓮花、“金玉滿堂”等,內壁底輔以單層蓮瓣或重回紋做邊紋,花紋分布面積大,內圜底碗心印圈內多印朵菊、蓮蓬或素裝,內壁印花于下半部或近底部,多為蓮魚紋,少見滿壁印花;碗盤內還常見內底印單字或朵花等簡單花紋,如“福”、“寶”、“用”、野菊等;盞則以內壁印開光吉祥字詞等,內底配以各式小朵菊;碟盤內底多印雙魚。刻劃技法主要見于壺瓶類,多刻花草、弦紋,部分碗外壁剜刻菊瓣等。
從調查所見,彩飾技法使用相對較少,以褐彩較多,多用褐彩繪草葉、梅花點、文字或條帶紋等,其中彩繪梅花紋較為獨特(圖十四)。據過往資料顯示,該窯有少量類似衡山窯的粉底彩釉繪花器和黑釉白彩。

圖十四 彩繪梅花紋碟
釉裝飾除有青、褐(醬)、黑、綠、乳白等多種單色釉外,還善于多種色釉搭配使用,比如內白外褐、內青外褐等,還多用不同色釉作口沿包邊裝飾,如在乳白或青釉碗盞口沿施一圈醬釉仿“包銅口”,或在青、醬釉器口沿施一圈乳白釉仿“包銀口”效果。此外還在施底釉未干的器物上用不同色釉在局部作多層次施加或灑、涂、澆、點、滴等手法等多種手法,入窯后因流淌、互相滲透而燒成窯變花釉,呈現出精美不同花紋,如玳瑁斑、虎皮紋、三彩紋等(圖十五-圖十六)。

圖十五 玳瑁斑紋盞

圖十六 虎皮紋壺殘片
七、窯具與裝燒方法。各窯堆所見窯具較一致,裝飾方法無顯著區別,地表最為多見的是支釘等裝燒工具,其次為匣缽、支柱、墊圈、墊條,常見用殘破窯磚做支柱并多次重復使用的現象,此外還有軸頂帽等制瓷工具。支釘主要是器坯之間的間隔具(圖十七)。匣缽主要用于套裝印花類等較為精致的器坯(圖十八)。支柱主要為抬升窯位而墊于器坯之下的支燒具。墊圈、墊條多隨手捏制,大小與器底、支柱頂面相近,用于間隔器坯與支柱、器坯和匣缽。較精的印花產品多用匣缽、墊圈、支釘這一組合窯具裝燒,素釉產品多使用支柱、支釘疊裝裸燒,不用匣缽。

圖十七 支柱

圖十八 江永縣文物庫房所見匣缽
八、有關問題的思考與建議
允山玉井窯址的器形、印花裝飾及支釘間隔疊燒法與湘江流域的道縣寨子嶺窯、新田白杜窯、祁東歸陽窯、衡山窯以及廣西永福窯、嚴關窯、江西吉州窯等一些以印花和彩釉裝飾為主要特征的南宋至元代時期窯址近似,而與湘江流域五代北宋以衡州窯為代表的傳統青瓷窯址有顯著區別,此外允山玉井窯址中還可見類似龍泉窯、建窯、耀州窯等南北名窯風格的產品。這類印花和彩釉裝飾窯址的興起當與兩宋交替之際北方戰亂造成大量民眾包括工匠南遷所造成的日用陶瓷消費習慣的轉變和南北制瓷技術交融有關。從本次調查情況看,允山玉井窯址的制瓷工藝在湘江流域諸多此類窯址中并不顯得十分獨特,其自身特征的揭示還有待進行更為全面的考古發掘。尤其是陶瓷工藝中是否含有瑤族文化因素?是否為瑤族所造?如果是又該如何解釋其工藝與湘江流域同時期窯址以及南北各名窯類同的現象?這些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1、宋元時期本地社會發展概況。
江永縣允山鎮玉井窯址地處瑤族聚居區,現今允山鎮瑤族人口比例占70%。據研究,窯址所在地允山鎮一帶的居民民族成分以平地瑤居多,平地瑤對內使用當地漢語土話,對外則使用當地的西南官話或普通話,平地瑤人一般都是土話與官話的雙語者。(譚曉平:《江永勉語與漢語的接觸與演變》)瑤族先民自魏晉時期從長沙蠻、武陵蠻中分化出莫瑤以來便散布于湖湘大地,主要居在武陵地區以東的長沙郡南部地區,其中有一部分遷入零陵郡一帶,成為最早遷居零陵郡的瑤族先民。宋代以后,湘桂邊區便一直是瑤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姚舜安:《瑤族的歷史分布與變遷考》,《廣西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玉井窯址北面8公里的千家峒在元代以后成為一部分瑤民心中的圣地。宋代江永瑤族與漢族接觸頻繁,交錯雜居,漢人瑤化和瑤人漢化的現象并存。現存湖南省民研所的《千家垌木本水源》古文獻載:“古傳略記,云吾太太如祖,溯其源原居桂郡避元亂,潛入灌陽之深山,有一千家郡。人無數逃入,以避元逆……,故茲吾祖棄民屬繇(瑤)。可免元黨之屈,投入良繇(瑤)耕作,歷來樸實。……元末七十余年,土使識破此關,千家垌非全繇(瑤)人也,多郡人變之,不服元代兵怒剿,吾祖逃出四散,楚粵頻盈。”該文獻表明那位原本是漢族后代的記載人,在進入千家垌之后,已認為自己是瑤族大家庭中之一員了(轉引自譚曉平:《江永勉語與漢語的接觸與演變》,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第68頁。)。湘東南、湘南瑤區在北宋逐漸確立封建領主制,瑤族社會形態取得了飛躍式發展,接近漢族的瑤區, 社會生產力發展較快, 基本結束游耕生活, 走向定居 ,而僻在深山野林中、與外界接觸少的瑤區, 社會發展緩慢, 仍過著“ 吃盡一山而移一山”的游耕、游獵生活。也正是從北宋開始有了“山瑤”與“民瑤”之分。到南宋時, 瑤族地區出現了封建地主經濟的萌芽, 原來的封建領主制經濟遭受很大沖擊,土地買賣現象逐漸增多(程蘋:《宋代湖南瑤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民族論壇》1993年第1期。)。兩宋政權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諸方面向湖南瑤族等少數民族聚居、雜居區滲透,逐漸加強在當地的統治,來自北方和東面江西的移民在南宋時期也大量遷入,加速了當地各族的封建化進程。像玉井窯址這樣大規模制瓷手工業村落在瑤族聚居區的出現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才成為可能的。
2、窯址中所見的瑤族文化因素。
窯址中的祖廟可能是祭祀中心,西北蜜蜂山內的日曬巖、鬼崽洞也應是其祭祀點,祭祀的主要對象都是鬼崽。據現有資料,在道縣清塘鎮、祥霖鋪鎮、萬莊鄉,江永縣上江圩鎮,回龍圩鎮、桃川鎮松柏瑤族鄉及廣西富川縣麥嶺鎮等地都發現過類似石像(周永才:《別有洞天,江永千家峒古窯場》,《民族論壇》2004年02期。周永才:《繁花似錦的千家峒盤瑤陶瓷》,《中國民族》2006年07期。唐曉君的《探秘“鬼崽嶺”》,《民族論壇》2006年第5期。何君芳的《秋游鬼仔嶺》,《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24期。《永州道縣鬼仔嶺巫教祭祀遺址考》,《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02期。)這些地點都位處湘桂邊界的五嶺地區,正是歷史上瑤族的主要聚居區之一,鬼崽信仰雖然形成年代久遠,具體內涵及其變遷目前尚無定論,但在宋元時期瑤族民眾無疑是其主要崇信者。玉井窯址碗盤內壁“金玉滿堂”的印文與今瑤族師公幡旗上的一模一樣,也和瑤家香火土地堂貼的橫幅“金玉滿堂”相同(周永才:《繁花似錦的千家峒盤瑤陶瓷》,《中國民族》2006年07期。)。瑤民接受漢文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通過“師公”的宗教活動來學習漢文,他們在宗教活動中所用的經典都是用漢文書寫的。大約在宋元時期,道教、佛教相繼傳入瑤區,并與瑤族社會原有的原始宗教相融合,形成瑤族獨有的民間宗教,鬼崽信仰便是其中一種。鬼崽信仰、九牛廟以及類似千家峒傳說共同組成了本地的瑤族民俗底色。
3、窯址的衰敗與千家峒事件
當地村民關于制瓷村落下井面的傳說與 “千家峒逃離事件”相近或相關,其中關于官兵圍剿的情節及洪水等因素都見于傳世的千家峒文獻,如江永縣界牌鄉水口營村李氏保存的《千家洞流源記》記載:大德九年,因洪水暴漲,沖毀大壩。全洞受早,顆粒無收,加之又欠下官府七年糧炯,官府衙門差兵追炯,十二姓兄弟在金竹廟商議退兵脫逃之計。在元代千家峒事件中,江永縣千家峒的大多數瑤族可能是在大德年間逃離的,所以大多數《千家炯》文獻上都記載逃離時間為元大德九年(1305年)。但是,整個都龐嶺千家炯瑤族的反抗和逃離不是都在大德年間。綜合各方面的材料看,從大德年間到元朝末年,都是千家炯瑤民的反抗和逃離時間(宮哲兵:《從<千家峒>文獻考證瑤族逃離千家峒事件》,《廣西民族研究》1998年第3期)。玉井窯址的停燒應與元代中晚期當地瑤漢民眾的抗爭與逃離有很大關系。
通過簡單梳理,我們可初步判定玉井窯址是瑤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產物,有理由相信該窯址是由宋元時期民瑤(即平地瑤)所燒制,宋元時期民瑤與漢族有廣泛交流,深受漢族文化影響,該窯址是瑤漢陶瓷技術交融的結晶,所以其陶瓷工藝與同時期的漢族地區沒有太多區別,但制瓷村落的鬼崽信仰等獨特民俗使之有別于漢族地區同時期窯場。玉井古窯址是宋元時期瑤漢等多民族交融的物質體現,是研究宋元時期該地區社會歷史與經濟發展和湘桂各民族經濟貿易往來的珍貴實物資料。
古窯址除盜掘之外整體保存狀況較好,窯址范圍內與周邊沒有密集的民居也沒有大型坡土工程,與湘江干流沿岸諸多窯址相比其保存狀況之好實屬難得。窯址所在崗地背山面水,是山結水聚之地,頗得山水之靈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水乳交融,不禁讓人由衷贊嘆!附近又有瑤都千家峒、古宅水庫、小古源漂流、周家邦巖洞探險等較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是一處極具利用前景的文物資源。目前古窯址面臨的最大風險是文物盜掘,需加大資金投入,增強保護力量和設施,盡快編制考古與保護工作規劃,真正保護好這一珍貴文化遺產。江永縣以 “三千文化”為旅游品牌,玉井古窯可列為千家峒瑤都旅游的重要部分,充實瑤都旅游的文化意味,也可以把這一千年古窯打造成為“三千文化”之后的“四千文化”這一,依托古窯址及周邊旅游資源把附近村落建設成為民族交融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