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窯,瓷生產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早在東漢時期,就有較大規模從事陶器生產的作坊。清雍正七年(1729年)開始燒制粗瓷。由于醴陵瓷土資源的優良、豐富,從事制陶業人員日益增多,不斷改進燒制技法。清末民初,醴陵瓷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1905年,清政府官員,湖南鳳凰人熊希齡和清大學士醴陵人文俊鐸擬就萬言書呈請清政府在醴陵創辦瓷業公司和瓷業學堂,改良醴陵瓷業。次年(光緒三十二年)清政府批準呈文,拔庫銀一萬八千兩創辦湖南瓷業學堂和湖南瓷業公司,醴陵瓷器開始由土瓷向精瓷轉變。光緒末年,釉下五彩工藝成功地用于瓷畫的繪制,色彩繽紛,晶瑩潤澤,清雅明快,風貌別具一格,引起中外人士關注。1909年至1915年先后四次參加國內外賽會,在武漢勸業會、南洋勸業會、意大利都郎博覽會和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均獲得金牌獎的“扁豆雙禽瓶”被國外輿論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
據傳,熊希齡曾親自攜醴陵細瓷入京貢呈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以金牌賞之。至此,朝野中外都承認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成功,舉國若狂,風靡一時。但1918年湖南瓷業公司毀于兵火,后雖稍恢復,但由于國亂或國民貧窮,精細釉下彩瓷質優價高難被人接受,已屬慘淡經營。1930年前后,釉下五彩瓷基本停止了生產。
為弘揚中國傳統經典釉下五彩陶瓷文化,1956年,在毛澤東的關懷下,國務院批準成立醴陵瓷業總公司,撥款800萬元建成醴陵窯。恢復并擴大了釉下五彩瓷的生產。1958年又成立醴陵瓷器公司藝術瓷廠(1964年更名為群力瓷廠),成為全國最具規模的釉下五彩瓷的生產廠家。
數十年來,群力承擔了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央機關燒制瓷器的任務,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1958年,就開始為毛澤東生產勝利杯等生活用具,先后達1500余件;1959年,國慶十周年為首都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和工人體育館生產專用瓷;1964年國慶十五周年為人民大會堂生產國宴用瓷;1974年為毛澤東秘密設計制作專用瓷,即“毛瓷”,為當代醴陵窯中的極品,二十世界最榮耀的中國名瓷,被譽為陶瓷藝術皇冠上的明珠;1978年為鄧小平制作贈日本裕仁天皇的文具;1986年為鄧小平制作贈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彩盤;1998年為江澤民制作贈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紅山茶咖啡具;2001年再制“毛瓷”成功,在國內外引起轟動;2004年為政治局常委制作“常委杯”。
醴陵窯因其濃厚的官府背景與淵源,被人們譽為“官窯”。特別是解放后具有濃烈政治色彩的輝煌經歷和無可比擬的崇高地位,更增添了其神秘感和神圣感,被稱為當代“官窯”“國瓷”。2003年9月,李鐵映在參觀群力瓷廠后欣然題名“紅官窯”。
醴陵釉下五彩從開創到興盛,到衰敗,再到恢復,到獲得“紅官窯”美譽,充分顯示了制瓷藝人的聰明才智和釉下五彩瓷其獨特的工藝和其無窮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