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子江窯址位于湘陰縣城南鄉紫華村八組瓦子江、窯坡一帶。瓦子江窯址與斗笠鋪窯址地處同一臺地,是本次重點勘探斗笠鋪窯址時的另一新發現。瓦子江窯址位于現臺地的北端,我們在臺地北端布設南北向0.5×10米探溝1條,南北向2×10米探溝1條,經探溝探明該窯址是一處主要燒制青瓦的瓦窯,從探溝已揭露的部分看,該窯頂部已塌陷,基部保存完好,呈扇形,尚存有窯門、火膛、窯室、煙囪,窯壁燒結厚達5厘米,窯壁外受火紅土層厚10-30厘米,結構完整。在其東、南部尚有儲泥坑、制坯、曬坯等作坊區遺跡,分布面積約200平方米。在洋沙湖東岸一帶,還分布有與瓦子江窯址同類的清代瓦窯,如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發現的楊家園窯址、場地坡窯址等,洋沙湖北岸一帶至今仍名為瓦窯灣,現今也仍有較多磚瓦窯場,可見洋沙湖一帶磚瓦窯業傳統從明清時期一直延續至今。
洋沙湖湖岸及附近一帶窯址分布較密集,據現有資料可知有青竹寺窯址、洋沙湖窯址、吳家渡窯址、斗笠鋪窯址、葫蘆山窯址、竹園里窯址、于家咀窯址等漢晉至唐宋時期的瓷窯,也有瓦子江窯址、楊家園窯址、場地坡窯址等明清磚瓦窯址。東漢時洋沙湖一帶已成為一個較為集中的青瓷生產區,是目前發現的湘江流域時代最早最為集中的一個青瓷生產區,可能是湘江流域制瓷技術之源頭,這些漢晉時期的青瓷窯址開啟了湘江下游湘陰地區制瓷業的興盛之門,晉唐時期青瓷生產向湘陰縣城集中,窯場規模逐漸龐大,洋沙湖一帶的制瓷業也仍在繼續,形成了較穩定的技術系統,特別是匣缽的使用使得瓷器的質量和產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使湘陰窯的青瓷燒制水平位居時代前列,南朝時可能生產過宮廷用瓷,到唐代湘陰窯青瓷產品則以岳州瓷之名而備受稱譽。可以說洋沙湖是岳州窯一系最早的燒造中心,是“湘瓷”的故鄉,洋沙湖一帶古窯址群是湘江流域歷史悠久而渾厚的青瓷制瓷技術傳統的典型代表,具有極重要的科研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