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窯坪隸屬飛天山地質公園,其歷史悠久,素有“小南京”之美譽。正如其名“瓦窯坪”。它也是耒水流域的重要古窯址之一。1992年湖南省考古專家曾對石面坦水電站的古窯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出土了4萬多件瓷器和陶器。初步鑒定該窯址為宋代古窯。現已埋入石面坦電站的辦公樓底下。其后筆者又在其周邊多次發掘和考察,重新發現了許多新的問題。

其一,瓦窯坪應存在古窯址群。從石面坦水電站一直延伸到狗牯嶺山腳約1公里的片區,都發現有瓷片和陶片的堆積點。早些年,當地村民在狗牯嶺山腳修水渠時也曾發掘多處瓷片堆積點。從發掘的器皿來看,以圓形五足釘支架居多,且保存完好。
以全國范圍已發掘的古窯址考古結論來看 ,支釘架的作用是為了燒制更好的彩釉,防止器皿之間相互粘連。以及在地勢不太平坦的地方建筑窯洞燒制瓷器時用來防止器皿的傾斜。這說明兩點;一、該窯址的燒窯技藝已相當之高。二、在狗牯嶺山腳存在多處窯洞。因為古窯選址一般都是依山而建。附近有合適的水源以及燒制瓷器的優良瓷土。

其二;瓦窯坪應有悠久的燒窯歷史。根據當地老幼皆知的故事;曾有曹、王(姓)兩位祖師為了燒制出優良瓷器而以身殉窯。為了紀念他們,并修建了曹王廟(曹王廟還存有遺址)可見先民在此應是以燒窯為主。一些瓷器上燒有“桂陽唐厶”“丙”“太平”等字樣。先說“桂陽”,瓦窯坪屬于桂陽管轄可以追溯到漢代,一直到秦朝,分別沿革稱;桂陽郡、桂陽軍、桂陽監。
從燒制的菊花紋和梅花紋來分析;此窯與零陵古窯的風格較為接近。器物有杯、碗、碟、缸、帶流缽、洗、盂、壇等。碗,杯底有3—5個支釘痕,而正是在漢朝時期,湖南劃分為長沙、桂陽、武陵、零陵四郡。由此可以推測該窯應從漢代中晚期就開始燒制瓷器了。最晚也到宋代晚期。“厶”同“某某”應解釋為“姓唐的人制造”,“丙”字應解釋為:方位—南。“太平”可能是祝福 天下天下太平的意思。有人說是“太平天國”這種提法欠妥。
其三:燒窯技術已趨于成熟。從挖到的瓷片來看,其彩釉已相當瑩澈。奇怪的是它與中國五大名窯中的哥窯產品相似,同樣具有冰裂紋。也就是殘缺美。它是指瓷器在出窯后經自然爆裂而形成的裂紋。可見該窯址在追求藝術品位及審美觀方面已有相當高的檔次。

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此古窯址居然出現一個紫砂碗,令人費解。因為當地并不具備燒制紫砂器具的原料,難道是從外地運過來?這個問題還有待考證,值得相關學者作進一步的研究。

其四:古窯追求高品位瓷器。該窯址與官窯的相似之處在于:廢棄的產品居多。因為普通民用生活用品制作的要求并不高,所以只要燒出來都能用。而官窯的制作要求比較高,所以會產生很多廢品。在這一點上,與民間傳說很吻合:曹王二位祖師總是燒不出好的瓷器,后來窯神托夢,需活人祭奠方可。結果兩位祖師同赴烈火,終于燒出上乘佳品。基于上述考察分析,瓦窯坪可能存在漢代古窯址群。同時,還有許多疑問有待相關專業人員再對瓦窯坪古窯址進行考古發掘后,才能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