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王堪窯遺址位于湘陰縣文星鎮馬王堪,于1997年發現。通過對出土的器物判斷,該窯最早成于兩晉時期,最晚廢于唐宋時期,可以說他見證了岳州窯的興起與衰落。


此次發掘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原因是馬王堪窯遺址有四個重大的發現。第一是發掘出了一條最早的、且保存較完整的龍窯。龍窯是我國制窯的一種形式。窯址長形,依山而建,其優點是火力大、升溫降溫快、裝燒面積大,產量高。龍窯也是青瓷的搖籃。第二個發現是在窯場東晉文化層內布滿了幾種不同形式的匣缽共25排,匣缽的個體比隋代的小,因此,學者把湘陰窯首創的匣缽裝燒法推至東晉。匣缽裝燒法是陶瓷界的一次革命,使用這個方法作用在于防止制品與窯火直接接觸,避免的污染,不至粘結。這樣不僅提高了成品率,而且使釉面色澤更加光潔精美。第三個發現是在遺址東晉和西晉文化層里找到了釉下點彩的碗,從而打破了長沙銅官窯首創釉下彩技術的結論。第四個發現是在窯址南朝文化層內找到的匣缽和青瓷碗中印有“官”字,同時在兩晉、南北朝堆集層面發現“太官”二字青瓷片(“太官”在兩漢掌管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據此,可以認定該窯燒制的器物供朝廷使用。在封建社會能得到皇室的認可,可見“岳州窯”瓷器有多高貴典雅。由此定論“岳州窯”實屬官窯,這也是我國現在出土的最早的官窯。這四個重大的發現,在中國陶瓷史上創造岳州窯的“四最”:最早的青瓷、最早使用匣缽腹燒、最早的官窯、最早的釉下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