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醴陵王大德生窯發掘航拍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楊寧波匯報了醴陵王大德生窯考古發掘收獲。本次發掘揭露出一座階級龍窯、房屋基址及相關的淘洗、配釉作坊遺跡。Y17為階級窯,殘長21.35米,窯床共有六個窯室,分為六級,8個窯門。窯門外都有踩踏面。生活遺跡F1位于Y17西側中部平臺上,F1的房間分為若干間,包括了生活起居等若干功能。作坊遺跡位于Y17窯尾的的臺地上,主要有C2、C3及相關的排水溝等遺跡。C2整體平面呈長方形,由五個小池相連,根據池的結構和池底殘留物推測C2為配釉池。C3由相連的四個池子組成,平面都為長方形,均用墊餅做底,并用三合土作防水層,從池子地勢及池內殘留物,可知其為淘洗瓷泥的池子。

Y17窯床

作坊遺跡C2

作坊遺跡出土青花碗(C2-3②:5)
楊寧波認為,從出土器物與周邊堆積可以看出Y17主要生產青花碗、盤、碟、勺等日用器物,發掘區域也出土了少量產自醴陵城區的釉下五彩瓷等器物。王大德生窯是清代至民國時期醴陵窯青花窯址之一,發現的制備瓷泥、配釉、窯爐燒造、生活區較為完整的展現了當時的制瓷工藝流程,對于研究醴陵地區清至民國醴陵窯青花的生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醴陵王大德生窯正如楊寧波老師所說,有兩點很重要:第一點是從陶瓷考古操作鏈的角度來說,從瓷土采集、淘洗、制作作坊、裝燒,整個操作鏈揭露得比較完整,但是否有倉儲區或者有的話位置在哪里,可能需要繼續做工作;第二點是從遺產價值的角度來說,醴陵窯比較重要,湖南在中國陶瓷史上有三個高光時刻,應為史前時期的高廟、湯家崗白陶文化,魏晉隋唐時期的岳州窯、長沙窯,近現代時期的醴陵窯。王大德生窯的年代為清末民初,那么從宋至近現代一直到現在,整個醴陵窯的生命史有了完整的過程。據說群力瓷廠要申遺,如果我們把醴陵窯每個時段找出很好的標本或做展示性保護,那么將其相關遺存整體打包做瓷業或手工業等方面的申遺是很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