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泗窯址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梁子湖沿岸,因最早發現于湖泗鄉而得名。1988~1995年湖北省考古所、武漢市考古所和武漢大學曾進行過三次發掘。
湖泗瓷窯址群分布在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南部的梁子湖和斧頭湖之間的20平方公里范圍內,窯址多位于水運便利的瀕湖崗地之上。在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的范圍內,迄今已發現窯業堆積145處。該窯址群的年代從晚唐五代一直延續到元明時期(公元907—1644年),而以宋代為主。已查明燒制青白釉瓷的窯堆98座。窯堆一般高約5米,最大的高達9米。產品有青白釉瓷器和青釉瓷器兩種,瓷器的種類均為壺、罐、碗、盤、碟等日常生活用器,造型規整勻稱,胎以灰白色為主,釉面勻凈晶瑩,有的器物的內外壁還刻劃菊瓣、蓮瓣、團花等花紋。
湖泗瓷窯址群規模大、分布范圍廣、延續時間長,在長江中游地區的古代窯址中實不多見。湖泗窯陶瓷窯遺址的發現,填補了長期以來宋瓷研究中“湖北無瓷窯”的空白。
湖泗古窯址群,分青白瓷窯址群和青瓷窯址群兩大類別,梁子湖周圍分布的為青白瓷窯,斧頭湖周圍分布的為青瓷窯。
梁子湖青白瓷窯址群,在江夏區東部梁子湖沿岸的丘陵之上,分布著大大小小數以百計的古代制瓷遺址堆積。自20世紀70年代在湖泗夏祠首先發現窯址。經過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梁子湖沿岸的湖泗、舒安、山坡等鄉鎮,共發現窯堆85處、龍窯窯膛112條。梁子湖宋代大型瓷窯址群的發現,揭示了湖北地區1000多年前陶瓷的歷史篇章,以客觀的事實填補了湖北陶瓷考古的空白,充實了中國陶瓷發展史的內涵。并為陶瓷研究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1995年春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1988年發掘的基礎上,對王麻窯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出土了一批新的器型和產品,彌補了窯膛內產品種類的不足,同時在龍窯窯頭前清理出操作作坊遺址,使人們對王麻窯的結構、產品的生產程序有了一個更完整的了解。由此推斷,“王麻窯大約創燒于北宋中期,衰于北宋晚期或更晚”。由于其價值所在,1981年12月公布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泗古窯址群不僅具有較高的考古研究價值,還具有較大的旅游觀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