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和窯址






[日期:2015-03-10] 來源:綠寶石藝術陶瓷館  作者:佚名 [字體: ]



宋代瓷窯遺址。廣西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藤縣城關鄉中和圩附近。南起芝麻坪、北至北流河的兩條小溪之間的狹長地帶,長約2千米,寬約0.5千米。1963年冬調查發現,1964年9月在四馬嶺西坡發掘一座,1975年秋在瓦模山北坡又發掘一座。窯床依山勢而建,呈斜坡式,分前后2級,前級傾斜15度,后級傾斜20度,窯壁用青磚單層平砌,窯床底鋪河沙。

中和窯部分產品坯普遍用輪制,亦兼用模印,裝燒技術普遍使用匣缽,早期采用一缽一器的仰燒法,晚期采用一缽多器的疊燒法。產品有碗、盞、盤、碟、杯、壺、盒、罐、瓶、缽、燈、枕、腰鼓等,以碗、盞、盤、碟為大宗。胎較輕薄,胎質潔白細膩、有較好的半透明度,釉色以青白色的影青釉為主,有少量米黃、灰褐釉。器物造型多取材于植物的瓜、果、葵瓣、蓮瓣之形,也有僅作葵瓣、蓮瓣口的。裝飾藝術以印花為主,兼用刻花、劃花和貼花。題材有動植物、海水、人物,常見的有纏枝花卉、折枝花卉、纏枝卷葉、束蓮、萱草、海水游魚、海水戲嬰、飛禽等,以纏枝花卉最流行,主要是菊花、牡丹、芙蓉、蓮。以度紋、菱形紋為襯底紋為其獨有。是一處以生產外銷瓷器為主的民間瓷窯遺址。

 

中國人早在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陶瓷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部分。隨著南海一號沉船的考古挖掘,一股古陶瓷熱又蔚然成風。

  鮮為人知的是,藤縣有一個被考古學家稱為宋代景德鎮窯“陪都”的古窯址。千年來,它的湮滅是一個謎。

  發現古窯

  1963年冬,廣西文物管理委員和梧州地區文物考古訓練班在藤縣發現了一處燒造青白瓷的古代窯址。為了弄清窯址的分布范圍和燒造年代,1964年9月考古學家在一支荷槍實彈的解放軍部隊隨同下,來到藤縣北流河邊的一個小村落。

  在兩平方公里范圍內滿是陶瓷匣缽碎片堆積的村莊里,考古學家復查和試掘了一處燒造青白瓷的古代窯址。在解放軍的保衛下,專家們把有研究價值的瓷器裝箱運走。1975年中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的師生到廣西實習,對這處窯址又進行了一次試掘。1981年、1983年北京故宮博物院陳列室主任李炳輝等又兩次前來考察發掘,所以,故宮博物院館藏有中和窯的瓷器。這個小村落的古代窯址就是被列為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廣西宋代名窯——藤縣中和窯。

  技藝卓越的中和窯影青瓷

  中和窯出土的瓷器以影青釉為主,白釉次之,胎薄釉勻,細致瑩潤,被收入《廣西博物館藏古陶瓷精粹》一書。影青瓷是宋元時期一種釉色介于青白之間的薄胎瓷器,乍看起來幾乎就是白色,但它與牙白色和乳白色不同,而是在素白釉中泛出一種青色,故稱為影青瓷。它是江西景德鎮在北宋時期新創造的一種產品。

  考古專家李鴻慶教授在《廣西出土的陶瓷器》一文說,藤縣中和發現的宋代影青瓷址值得重視,如無出土實物印證,中和窯的影青瓷只與傳世品中的景德鎮窯影青瓷相比較,是很難加以辨別的。中和窯瓷器可與景德鎮窯的影青瓷媲美,有青出于藍之譽,可以說它是號稱中國瓷都的宋代景德鎮瓷的“陪都”。過去只知青白瓷是江西景德鎮宋代燒造的,也在安徽、福建以及潮州等地宋代瓷窯燒造,但都比不上廣西中和窯生產成就的品種美好。而且,中和窯創造出這么多的印花瓷模具,說明了這個瓷窯在燒制影青瓷技藝上實在卓越。

  有關中和窯瓷器,當地有許多神奇的傳說。傳說其精品“九龍杯”現藏于日本。神奇的是其杯或碗盛滿水后,杯中九條龍的龍須、里面的魚蝦都會緩緩而動,活靈活現。夏季用中和窯缽盛白斬雞到香港,兩三天也不會變味。

  古窯遺址試掘

  1964年、1975年,考古工作者對中和窯進行了兩次試掘,發現中和窯為斜坡式龍窯,最長51.6米,寬3米,遺址范圍長達兩公里,寬約半公里。現在山岡上仍可見到20余處隆起如山脊的廢品堆積,從山腳伸延到山頂。

  考古采集的藤縣中和窯所產瓷器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有碗、盞、盤、碟、杯、壺、罐、瓶、缽、燈、枕、腰鼓、花模具等,以碗、盞、盤、碟為主。花紋有折枝、纏花卉、纏枝卷葉、海水游魚、海水戲嬰、飛禽等。器形一般較規整,胎質細膩潔白,薄而堅硬,叩之有金屬聲。釉勻瑩潤,半透明,白中泛清。

  藤縣中和窯在地方志中不見記載,但考古調查、試掘過程中發現了一件對窯址燒造年代的斷定有重要意義的實物——“嘉熙二年”款印花模具。同時,采集出土的標本在器形、裝飾藝術及燒制技術方面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器型式樣都是唐、宋時期流行的典型器物。其裝飾花紋風格在陜西耀州窯、河北曲陽定窯的北宋產品中亦為習見。中和窯普遍采用北宋時期流行的漏斗形匣缽和一缽一器的仰燒法。許多器物的造型與陜西銅川耀州窯、河北曲陽定窯宋代晚期或金代的同類器物有相似之處。二號窯還使用了一缽多件的裝燒技術——迭燒,這種迭燒方法約出現于南宋,而盛行于元代。且一號窯火膛附近出土的數枚銅錢均為宋錢,以元豐、元祜錢為多,最早的為咸平通寶,最晚的是元祜通寶等。這證明中和窯燒造的年代約始自北宋后期,延至宋元之際,盛于南宋時期。

  中和窯出土的遺物表明,在生產經營方式和燒制技術方面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窯址分布面廣,窯爐密集,廢品堆積豐富,反映了窯址燒制時間延續之長,以及當時窯場的興旺景象。窯址出土的匣缽、印花模具和瓷器上所印刻的姓名很少雷同,匣缽上刻的數字,正是表明生產定額的記錄,表明從事生產的工匠相當多,反映了窯場生產已有較為詳細、嚴格的分工。

  藤縣中和窯在原料的淘煉精選,制作精工和窯爐還原氣氛的掌握等方面都達到相當嫻熟的地步。中和窯在造型和裝飾藝術方面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手法嫻熟,取材廣泛,構圖嚴謹而多變,線條清晰流暢,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間風味。

  藤縣中和窯的發現擴大了我國青白窯窯址的分布范圍,填補了廣西的空白。過去,不少陶瓷專家往往把在國外發現的這類青白瓷器歸為景德鎮的產品。隨著廣州、潮州等地和其它一些地方青白瓷器窯址的不斷發現,這種說法早已不能成立。而藤縣中和窯的發現進一步提醒人們在鑒別這類產品的窯口時,須要更為謹慎鑒別了。它的發現為研究中國陶瓷發展史,研究我國古代外銷陶瓷提供了新資料,為研究宋代廣西的手工業和社會經濟,及對外友好往來有重要的意義。

  湮沒之謎

  然而,如此大規模,產品可與同期景德鎮瓷器媲美的瓷窯,古代地方志卻沒有記載,它是何故湮沒的?數十年來,一直困繞著古瓷研究學家。

  中和窯湮沒之謎,自然首先要從藤縣中和窯是如何崛起和發展著手進行研究。

  藤縣在秦統一嶺南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時,屬南海郡;漢武帝平南越,置九郡時,屬蒼梧郡;隋置藤州,唐宋屬藤州鐔津縣。藤縣地處珠江流域西江上游的廣西東部的潯江流域,縣城處于主干流潯江與支流北流河的交匯處。北可通過梧州的桂江、桂林的漓江,過靈渠下湘江到達長江水系;東可順流到粵港澳;西可溯潯江到柳州、南寧;南可通過北流河,走一段陸路下南流河到南海。歷史上藤縣的水路“舟車輳集,人物繁稠”,曾設有赤水、禤洲、金雞、雙競、竇家司等眾多水路驛站。蘇東坡被貶往返海南島,曾兩次經北流河寓于藤縣。藤縣是古代嶺南水路交通的要沖,是宋代以前中原通往南海、交趾國的必經之路。這條水路史稱“水上絲綢之路”。藤縣是廣西接受中原文化,開發較早,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地區之一。天寶七年(748年)鑒真第五次東渡日本失敗自海南島還,經北流河下梧州前曾在藤縣講學。唐貞觀七年(633年)廣西的第一個進士李堯臣就出在藤縣,宋代的“三元及第”狀元馮京(1021~1094年)也出自藤縣。

  宋代建國初年十分重視海外貿易。據考古資料,在亞洲地區不少國家的古城廢墟和沿海地帶,陸續發現了我國宋代的許多瓷器及碎片,可見當時瓷器貿易的興盛。北宋開皇四年(971年)在廣州設立了對外貿易的管理機構市舶司,之后在明州(今浙江寧波)、杭州、泉州也相繼設立。全國各地名窯紛紛將產品運往廣州,銷售海外。而瓷器商人為了降低商品成本,謀求差額利潤,在出口港附近尋求貨源,于是江河沿岸水運便利的瓷窯應運而生。

  唐宋時期,隨著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廣州成為全國對外貿易的最大港口,國內各地的許多外銷貨物經漢水、長江水系,過靈渠古運河進入珠江的交通線。優越的交通條件和自然條件,促進了藤縣中和窯的崛起和發展。當地富有瓷土,林木茂密,原料、燃料可以就地取材。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藤縣古龍窯址是東漢至南北朝時期燒制陶、瓷器的場所,北流河下游西江岸邊的雅窯村有晚唐五代窯址,說明這里有著悠久的燒制陶瓷的傳統,為中和窯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條件。

  藤縣中和窯優越的地理條件、交通條件和資源條件,也為汲取各地的先進成果,不斷改進提高產品質量提供了方便。

  藤縣中和窯是以生產外銷瓷器為主的一處民間瓷窯。從中和窯的生產能力看,它可提供相當多的產品外銷出口。它使用的窯爐,一般都可燒兩萬余件較大的瓷器。《宋史·地理志》載,宋代藤州入戶籍的有6422戶。若每戶以5口計約為32110余口。以平均每人每年約用或損壞瓷器3件,則約需瓷器10萬件。那么一口窯僅燒四五次就足以供應全州的需要,如無其它銷路,產品就滯銷乃至引起窯業的倒閉。延續相當長的燒造時間表明,其中必有別的銷路,這銷路就是外銷。中和窯瓷器出現的摩羯紋印花模和青白釉摩羯印花盞,表明它有出口的必要。從實用性來看,中和窯生產的碗有淺喇叭型的,與當地用碗習慣不符。同時,在當地乃至廣西境內至今未發現中和窯產品出土或流傳。這都說明其產品主要不是為了供應當地的需要,而是為了適應當時對外貿易的需求。

  然而,如此有高超瓷器生產技術和大規模龍窯的中和古窯是如何湮沒的,始終是一個謎。上面提到的中和窯采用迭燒法,反映了窯主們一意追求產量而不講究產品質量的經營作風。這是它湮沒的原因之一。另一種說法是中和窖瓷土原料、燃料是本地特產的優質“白鱔泥”和檀香木,這些礦脈和燃料因大量開采而枯竭。但,當地村干部帶我們到山坳邊抓出一把乳白色的“白鱔泥”,村中的老人說現在只要在田里挖到數米深這里仍有“白鱔泥”,說明原料并沒有徹底枯竭,只是山上已經沒有了檀香木。還有一種假想是由于中和窯質優品美,獲利甚巨,官府逼民納重稅,窖工因納不起稅而放手不干。

  再一種論調是因社會階級斗爭混亂,窖工被殘殺導致工藝失傳。民間傳說南宋時,北流河漲大水,中和上游推下的不少木頭。窖工把木頭撈起曬干后放入瓷窖里燃燒。燒成后用出窯的瓷器盛進清水,竟發現里面刻印的魚蝦能緩緩游動,窯工們既驚又喜,頻頻相告。為什么燒出瓷器里的魚蝦會游動呢?他們查出魚蝦會動的瓷器是用檀香木燒的。這事驚動了縣府,縣官上報州府,府臺上報皇帝。皇帝令把瓷器呈上,窯工恐怕以后難保能再燒出魚蝦會游動的瓷器而被斬首,紛紛逃跑,中和窯遂湮沒。

  當然,從陶瓷發展史上看,元代以后,廣西陶瓷生產逐漸衰退,雖然仍有零星的瓷窯繼續燒造,但已遠不如宋代時繁盛。于是,江西景德鎮產品逐漸南下,占領廣西市場。這與中和窯的湮沒有一定的關系。

  這樣浸透著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甚至血淚的陶瓷生產繁榮壯麗景觀,最終是如何湮沒的?還有待學者們深入挖掘、探索研究,揭開這個廣西神奇名窯的千年之謎。

  (本文參考書目:文物出版社《廣西博物館藏古陶瓷精粹》、《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重建三十周年論文選集1956~1986》、《宋史·地理志》、藤縣博物館提供的中和窯考古資料、《藤縣志》、藤縣文史第18期《藤州攬勝》)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