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被譽為“中國日用陶瓷之都”,制造陶瓷已有兩千年之久。位于北流市平政鎮嶺垌村境內的“嶺垌窯址”,是我國宋代時期較大規模生產瓷器的窯群。產品以影青印花碗、碟為主,器物十分精美,燒制技術高,所燒出的瓷器胎質細膩潔白,晶瑩光潔,胎薄且有透明度,可謂達到了“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的境界,曾經在古代南流江海上絲綢之路上發揮過重要作用。該窯址規模大,分布廣,燒制技術高,遺物豐富,是研究古代瓷器生產歷史的寶貴實物資料,目前為廣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乘車從玉林出發,經北流市區往南,一路沿著圭江逆流而上,到平政鎮三江橋頭后,再行走十多里,便來到一個開闊的小盆地,這就是嶺垌村。山坡前,立了一塊碑,碑上寫著“北流嶺垌窯址”。上了一個小坡,便看到一個大大的鐵棚,地面鋪著一層沙土,一些破碎的碗礫與陶片散落在沙土上。窯口就在這片沙土下面。

這條宋代的瓷窯遺址,遍地散落著破碎的碗礫與陶片。

向山頂延伸的窯道,依稀可見窯壁上壘起的磚石殘片,看起來就只像一條沿山而下的大溝壑。

從窯口往上看,是一條向山頂延伸的窯道,而窯道長滿了野草白芒,但走向依舊分明,若不是依稀可見窯壁上壘起的磚石殘片,看起來就只像一條沿山而下的大溝壑。破碎的碗礫與陶片遍布溝渠和山坡,我們往上走了幾步,發現越往山上濃密野草下的泥土中半露在外的碗礫與陶片越來越多。這些都是瓷窯的磚頭、匣缽、殘瓷碎片、破碗爛碟和燒制瓷器用的瓦缽、碗模……我們隨手拾起幾塊碗模和陶瓷碗的碎片,有的還存在著窯變的裂紋,有的還依稀可見一些花紋,只是沒有見到碗底碟背上有任何標記。
這個瓷窯從宋代就開始燒陶瓷,一直到1984年才停窯,所以,這些散落的碗礫與陶片也不知道是哪個年代的產物。
廣西文物部門曾經派出專家在嶺垌進行考古發掘,前后長達三個月。這次挖掘有了驚人的發現:嶺垌原是個龐大的窯場,并挖掘了數千件宋代至民國各個時期生產的瓷器和數件彌足珍貴的陶瓷模具。尤其是南宋中后期生產的影青瓷器的大量發現,在全國屬罕見。據說,在北流召開的陶博會期間,都會有大批受邀請過來的國際友人到嶺垌窯址參觀,他們看到這些散落的陶瓷碎片,都會用袋子裝一些回去研究。